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北京科技大学“弦外知音”非遗调研实践团走进扬州 探寻清音雅韵

2020-11-02
单位(作者):沈战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3000年历史。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弦外知音”非遗调研实践团探访了古琴非遗传承人刘扬,聆听大师见解,探寻清音雅韵。

刘扬,1957年生,扬州人,广陵派古琴第十二代传人。其演奏风格厚重深雄、豪放劲健。在继承广陵琴派“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并济、音韵并茂”十六字风格基础上又具鲜明的个性。如今,将古琴艺术这项非遗传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期望。

生于古琴世家的刘扬,其外公刘少椿为广陵琴派的第十代传承人。刘少椿孜孜不倦刻苦习琴的经历,对刘扬后来习琴有很大影响。“后期我跟老师学琴,每次都先把曲子唱会了才去上课。人家学半年的曲子,我两个小时就解决了。”刘扬老师已过不惑之年,仍然坚持每日弹琴,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刘扬在与北京科技大学“弦外知音”非遗调研实践团交谈时透露,他曾经做过琴厂监制。“刚开始虽会弹琴,但斫琴还没有经验。”刘扬介绍,最初斫琴的时候,他会去研究唐琴、宋琴、明琴等构造,潜心研究如何通过琴身的结构发出最动听的弦音。

刘扬对斫琴门道的了解越来越透彻,也会去研究探索古人所否定的领域。以前古人都说实木不能做琴,但现在刘扬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这个问题:实木能做琴,也能做好琴。事实上这是厚薄的问题,“木料实,就薄一点,都要靠耳朵去听,听得声音好了,就可以把它合起来了,听得声音不好,合起来也没用,合起来更不好听。”

关于古琴传承,刘扬坦言,古琴的教学与传承不能马虎,不能整个噱头去糊弄别人。“这个琴啊,易学难记、易学难精。”在刘扬看来,熟能生巧,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磨炼,最后的成果才经得住时间考验,才能成一家之言。

原文链接:新华网

(责编:孟婍、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