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在京高校学生陆续返校

2021-03-18
单位(作者):邱乾谋 邓 菡 许 卉

昨天,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学生陆续返校。记者从一些在京高校获悉,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学生3月16日起陆续返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此前已顺利返校开学。今年,虽然众多高校返校时间延迟,但春季学期按原计划开学时间正常开学,进行线上学习。

先线上开课后返校

多所高校日前陆续分批错峰返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不少高校先线上开课后返校。春季学期按原计划开学时间正常开学,进行线上学习。

3月16日,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陆续返校开学。此前半个月,该校就已经开始了线上教学活动。3月1日8时,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中心大厅里,一块大屏幕占据了整面墙壁,课件、作业、板书……色彩斑斓的画面扑面而来,北交大143门新学期课程同时开讲。数千名身处各地的交大学子借助手机和电脑开启了新学期。在新学期,北交大完成了网络升级,总带宽达到20.6G,即使多门课程同时开讲,校园网络也能不断线、不降速。该校信息中心还配合教务处重新上架部署了4台服务器,专供网上教学平台使用,将原先的千兆链路扩容到万兆,课程平台也由原来的教育网迁移至带宽更大、更稳定的联通网络上,可支持更大的访问量。

今年,“云开学”成为各高校新特色。开学首日,北京工商大学共有99门本科生课程和48门研究生课程线上开讲。去年,北工商已建成多间智慧教室和智慧会议室,一体化线上教学平台初步搭建完成,经设备调试,本学期将全部正式投入使用。该校线上授课实现了“直录直播”,不管身在何处,学生都可以收看老师的讲课视频;依托线上平台,老师也能在课下完成作业批改和知识点共享。

在京高校学生陆续返校

2月22日,清华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如期开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清华大学共开设4353门次课程,涉及任课教师2784人,选课学生176912人。其中,183门次课程进行在线教学,1812门次课程开展融合式教学。2月22日上午第一堂课,全校共开设135门次课程,涉及31个教学单位,其中43门次课程开展融合式教学。

部分高校3月初已经开学。3月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学生有序扫码进行人脸识别,依次进入教室。开学第一天,北航共有596门次本科课程、123门次研究生课程准时开课,共有11463名本科生、1927名研究生如期开始开学第一课。“回望2020年,我们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居家的春季学期以及返校的秋季学期,都在学校的帮助下、老师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优秀成绩。如今新年伊始,我们又回到学校,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希望在新学期,学生都能认真学习,多参加体育活动,投身志愿服务,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北航软件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淼满怀期待。

3月8日,北大学子重返燕园,开启新学期新征程。本学期,北大共开设2785门次本科课程和2293门次研究生课程。其中,有615门次本科课程和362门次研究生课程在开学第一天拉开序幕。

入校“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相继调整学生出入校管理规定,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1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精准掌握师生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适时动态调整防控举措,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便捷的进出校门管理机制。

清华大学校园3月16日起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学生进出校由“审批制”改为“报备制”。学生因出差、社会实践等原因确需离京的,要按照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履行必要的审批或请假手续等。

中国人民大学自3月16日起调整学生出入校管理政策。学生当天临时出入校园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一般需提前一天在“进出校预约系统”中完成备案手续。同时,学校师生每天通过“疫情防控通”平台及时、准确提交个人位置、健康状况等信息。对于违反校园出入(进出)管理等疫情防控政策的,将视情节暂停“进出校预约系统”填报权限,并给予相应纪律处理。

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返京返校,要求统一按照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最新政策执行。自3月16日零时起,国内低风险地区人员返京返校无需持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不再实行14天健康监测,满7天、满14天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学生凭健康通行码“绿码”在系统上申请,经审批后返校报到。自3月16日起在校学生临时出入校由“审批制”改为“报备制”,确有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出校(当天往返)的学生要提前通过企业号中“疫情防控常态化学生管理系统”内的“在校学生临时出入校申请(限当天出入)”模块申请,备案后方可出校,限当天24时前必须返回学校并在系统内填写详细行程。出入校园务必根据要求进行人脸识别或刷卡验证。

北京科技大学3月16日起,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京外师生员工返京返校要求,统一按照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最新政策执行。京外低风险地区师生员工返京返校不再需要持3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京后不再实行14天健康监测,满7天、满14天不再进行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学生在西门、南二门通过“北京健康宝”进行扫码登记并出示学生证(或证明本校学生身份的凭证)、测温正常、行李消杀后即可返校报到,不再需要提前在公众号“北科大智慧校园”中的“返校申请”提交返校申请;尚未返校的教职员工在教学区入口进行“北京健康宝”扫码登记且测温正常后返校。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及全域实行封闭管理的师生员工,原则上暂不返京。校园实行相对封闭管理,在校学生遵循“非必要不离校”“非必要不离京”原则,尽量减少外出。学生因故确需出校、离京的,需提前在公众号“北科大智慧校园”中的“出入校申请”如实填报出入校事由、去向地点、出入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方可在教学区入口扫“电子通行码”出入校园。学生当天外出且不离京的执行“备案制”,需在系统中进行出校备案;学生申请离校超1天或离京的执行“审批制”,需在系统中履行审批手续;学生申请离校超过7天的,需按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师生员工在完成2针新冠疫苗接种后,如疫情形势持续平稳可直接凭“北京健康宝”疫苗接种记录出入校园,无需再经过审批或报备程序。

3月16日起,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师生进出校由“审批制”改为“报备制”。需要进出校的在校师生,须提前在北林企业微信“出校申请”模块中如实填报进出校事由、前往地点、进出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报备完成后方可进出校园。

积极组织疫苗接种

筑牢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率越高,免疫屏障就越牢固。近一段时间,北京多所高校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北航是北京市第一所大规模师生接种新冠疫苗的高校。为确保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顺利进行,北航做了周密准备。春节前接到接种任务后,北航迅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接种队伍和保障队伍。校医院、教师工作部、保卫处、后勤保障处、信息化办公室等多部门联动,于春节前完成工作流程制定、接种意向摸底、请领疫苗、接种场地和工作人员安排。2月22日,该校启动教师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2月26日已完成教师3300人、后勤职工1600人、社区居民700人的第一针接种。2月27日,北航学生接种工作启动,两天内完成学生接种5700人。

3月8日、9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启动教职员工集中接种新冠疫苗工作。学校在部分教职员工已于社区接种疫苗基础上,集中完成部分在京师生接种,两天共完成接种1347人。此次接种场地设置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红庙校区会展中心,该处场地也是朝阳区高校机动接种点。首经贸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师生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确保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开展,寒假期间接到接种任务后,学校召开工作部署会,各部门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同时,学校与属地呼家楼街道密切配合,对接疫苗接种工作,红庙校区所在呼家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2次到该校指导疫苗接种点设置相关工作,在校防控办统筹下包括保卫处、校医院、信息处等单位全力配合,高效完成接种场地布置、工作流程制定、接种意向摸底、工作人员安排等工作。经过呼家楼街道、疾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防、安监、科信等部门的几轮验收,全部顺利通过。

为保障此次疫苗接种顺利进行,呼家楼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12名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接种。学校相关单位负责接种点秩序维护,引导人员按流程进行,同时还安排了专门力量下沉到接种点进行保障,每天有4名人员在现场负责组织协调,确保接种工作平稳有序。在会展中心接种点,首经贸副校长孙昊哲、王永贵带头接种了疫苗。3月21日学生返校后,首经贸将立即组织第二批疫苗集中接种工作。

首都师范大学将师生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分为两批,第一批师生包括目前在校师生,于3月10日接种第一针,3月31日接种第二针。第二批为返校学生,计划4月接种。

中国农业大学校医院分别于东、西校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3月14日,该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共计4911人分别完成新冠疫苗第一剂和第二剂的接种。恢复线下教学后,农大校医院还将继续组织在校学生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原文链接:《北京考试报》(2021年3月17日)

(责编:孟婍、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