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事都是大事。科研人员长时间处于实验、办公环境,属于用眼频繁的人群,更应爱眼护眼。”近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举办的眼科义诊(中国科学院专场)活动上,该院眼科主治医师陈思扬表示。本次义诊活动为有眼部疾病困扰的中科院职工进行免费检测,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项目。
“本次义诊中出现最多的眼部问题是屈光不正。” 陈思扬表示,屈光不正是指外界平行光线不能正常聚焦在视网膜黄斑部,导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包括我们常说的近视、远视和散光。其中近视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症状。一般的屈光不正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如眼镜验配不准确或双眼屈光参差较大,容易出现视疲劳、立体视觉减低,以及屈光不正加重的现象。
除屈光不正外,科研人员最常见的眼部症状还有哪些?
北京科技大学医院眼科医生曾对该校2000余名40岁以上职工的体检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眼部疾病包括眼底动脉硬化、玻璃体浑浊、老年性白内障、疑似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而该校小于40岁职工人群中,这5种眼病阳性检出率几乎为零。可见,随着年龄增长,科研人的眼部问题呈上升趋势。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眼底动脉硬化是脑动脉硬化在眼底动脉的表现,未发生动脉硬化性眼底病时,不影响视力,一般无需服用药物。但需要强调的是,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另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可加快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此类患者应引起警惕。
玻璃体浑浊的患者眼前好像有飞蚊、黑影、云雾飘动等,造成视物不清晰。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可能由多种眼病共同造成。玻璃体浑浊包括生理性和病变性两种,生理性玻璃体浑浊常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加,玻璃体也会发生退行性变,从而出现浑浊,通常不影响视力,需注意定期随访。病理性玻璃体浑浊则多由眼外伤、眼内炎症等原因引发,未及时处理或将严重影响视力。
“白内障是晶状体浑浊导致的眼部疾病,主要症状为渐进性视力下降,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多见。”陈思扬表示,白内障通常发生于人体正常老化过程中,过程不可逆,接触特殊射线或药品有可能加速其进展。发病后逐渐影响视力,如影响生活可手术治疗。
青光眼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陈思扬指出,青光眼可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两类。开角型青光眼有明显的家族史,发作时眼压急剧升高,造成头痛、恶心、视力急剧下降。开角型青光眼多见于高度近视人群,发病隐匿,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导致了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造成视功能障碍,变成管状视野,与望远镜视野类似。无论哪一种青光眼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定期监测眼压,严重者需长期用药或手术治疗。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多见于长期接受强光和蓝紫光刺激,或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通常表现为黄斑区萎缩性或渗出性病变,可能出现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增殖膜等。早期患者可能出现视物变形、中央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等症状。按病情可能需要眼内注射或手术治疗。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往阅读纸质书籍、文献的科研人员使用电脑屏幕的频率大增,如此一来,便容易患干眼症。”陈思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干眼症是由于眼表面泪膜不稳定导致的不适症状,表现可为眼干、眼红、视力下降、易疲劳,严重者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在长期伏案工作人群中常见,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以及油脂分泌较旺盛的男性。治疗时按不同程度可采用滴眼液治疗或物理治疗、光电治疗、泪道栓塞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身体健康信号释放的窗口。人体内唯一能肉眼可见的微血管就分布在眼中,通过眼底筛查可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早期病变。”陈思扬强调,目前职工年度常规体检项目中有关眼部的检测较为简单,实际上定期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十分必要。他建议,近视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眼底筛查以及验光等视觉筛查;高度近视及有家族史的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有关青光眼的筛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原文链接:《科技日报》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