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市在仙湖实验室召开中试产业发展推进会,会上对60家佛山市第二批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进行授牌。北科大顺德创新学院建设的“佛山市耐腐蚀新材料制备中试平台”成功入选第二批佛山市中试平台,标志着学院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迈出坚实步伐,为后续更多创新项目打牢稳固基石,加速产业升级。

佛山市中试产业发展推进会

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主要用于验证产品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步骤。数据显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的成功率仅30%。
2024年2月18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了新的动员令: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从2024年年初开始,佛山市就强调“要确立以产业需求、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2024年6月,佛山市召开中试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将加快推动中试产业发展,推动佛山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的城市新标识。

“一带一路”东南亚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顺德中心研究站
作为北京科技大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顺德创新学院积极响应中试平台建设号召,围绕佛山市高端制造对耐蚀新材料及其高效研发科技的重大需求,依托与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中心 、澳门发展及质量研究所建设的“腐蚀与防护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及 “一带一路”东南亚环境材料腐蚀与防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了耐腐蚀新材料制备中试平台,开展腐蚀大数据技术、耐蚀新材料研发等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工作。

虎门大桥材料环境腐蚀联网观测系统
材料腐蚀研究长期以来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学校是我国材料腐蚀研究的发源地之一。在国家大力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应用的背景下,顺德创新学院于2021年依托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中心成立了实验室,全年不间断的汇聚着来自大湾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典型环境和场景的数据。但是如何将实验室的科技“势能”转化为推动佛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成为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为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顺德创新学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整合材料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力量,成立了耐腐蚀新材料制备中试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耐腐蚀新材料的发现、开发、生产、应用等流程。
“传统新材料研究依赖于经验和理论,需要经历反复实验,材料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平台负责人张达威教授说。“如今新材料研发已进入数据驱动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给材料‘看病’,通过实验室收集来的数据,相当于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病例’,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撑,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针对不同金属材料、不同腐蚀环境进行缓蚀成分的高效筛选和设计,极大提升新材料研发效率”。
以耐蚀材料研发为例,材料腐蚀过程机理十分复杂,温度、湿度、应力等环境因素,成分、加工、结构等材料因素,时间尺度等累积效应,都是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有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支撑,通过不同的腐蚀预测模型,对材料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就可以快速得到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效果。因此,新材料研发周期将会从以前的10-20年缩短到3-5年甚至更短,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研发的效率并降低研发成本,“算”出新材料成为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实现这种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身贡献。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就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生产力转化。

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大湾区联合实验室里做材料耐腐蚀性测试
通过“人工智能+新材料”的技术融合创新,该中试平台团队参与研发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南海风力发电和国家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应用,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此外,团队还开发了多种自预警自修复有机防腐涂层和耐蚀耐磨金属涂层,并已应用在佛山某知名企业的产品上,目前仍然在持续开展新型涂层的研发工作。

顺德高新区及企业代表参观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园)内粉末冶金钛合金中试平台
未来,顺德创新学院将继续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数字工程”四大领域布局建设中试平台,加强与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意集团等重点产业园区合作,构建“应用开发-技术研发-中试加速-成果产业化”的“中试+”生态体系,鼓励中试平台向前延伸到科研机构,向后延伸到孵化器、投资机构和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产品转化,助力佛山现代化创新园区建设,为“再造一个新佛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图:顺德创新学院)
(责编:付云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