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向所有关心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道一声新年快乐!
这一年,枪炮、病菌与钢铁的魔幻故事轮番上演!终于可以对在线上课、在线答辩、在线毕业典礼说再见了!相信科学,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科史文苑不说栓Q,不相信PUA,孤勇者们进入新赛道,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前进!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第五轮学科评估取得佳绩,科学技术史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科学技术史学科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培优行动初现成效。
组织引领开创新时代。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成立,团委、工会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章立制,形成风清气正、和谐发展的氛围。
师资队伍持续扩规模。7名新教师加盟,充实了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现当代科技史、冶金与材料史、传统工艺、数字人文、科技智库各方向的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数量创新高。送走40名毕业生,迎来58名新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82名在校生数再创新高。首获企业捐赠设立奖学金,连续五年就业率100%。
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李延祥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绿松石视角下先秦文化互动与交流研究”,陈坤龙教授获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矿冶遗址综合调查”。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有组织科研显成效。
科研成果丰富结硕果。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多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Studies in Conservation等国外权威期刊上。新增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批立项文物行业标准项目4项,科研成果类型进一步丰富。
田野工作遍及大中国。鄂东南丘陵、辽西牛河梁、帕米尔高原、广汉三星堆,矿冶考古团队在行动。包头美岱召、应县木塔、南昌海昏侯墓、漳州圣杯屿,文物保护尖兵显神通。
国际交流逆势求发展。“面向文化传播的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论坛、第七届古代材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创新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获批,“一带一路”东西科技文明交流史国际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rchaeomaterials入选DOAJ数据库。
别了,2022年!致敬勇毅的坚守者,让我们关爱身边的每一位人,忘却伤痛,拥抱梦想,携手走向世界的美好未来!
来吧,2023年!科史新编书伟业,文苑古物润华章。让我们坚持特色,争创一流,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再续辉煌!
(责编:付云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