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7日,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部分师生在潜伟教授的带领下,赴首都钢铁公司旧厂址开展工业遗产课程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了首钢发展现状及整体规划布局,观摩了钢铁冶炼工业的主要技术设备,对工业遗产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首钢集团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石景山制铁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石景山炼厂。该厂1964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70年代末建成的首钢二号高炉以及矮胖形高炉,都是当时中国名动一时的先进装置。20世纪末,首钢展开多种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就。21世纪,首钢集团将钢产业的主要产区迁至唐山曹妃甸地区,原址亦得到完整保留。
首钢园区的整体规划为打造工业景观旅游、休闲、商业于一体的遗址公园。目前保留有许多极具钢铁工业特色的工业景观,如高炉、转炉、焦化装置、送料装置、管线、冷却塔、冷却池等,原先工业生产格局非常清晰。此次实践活动着重调研了陶楼、三号高炉及高线公园等标志性景观。陶楼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名取自“陶朱公”范蠡,表达了首钢人效法陶朱公,把生意做大做强的决心。该楼从建成起即作为展厅展示公司形象及历史,同时承担会议场地职能。三号高炉是炼铁的大型装置,现存部分有空压机和料仓、除尘装置、热风装置和高炉本体。目前空压机部分已改造为高品质的假日酒店,除尘装置和热风装置拆除部分管线后原样保存,高炉本体在较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正在改造为观景台和博物馆。这些装置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身最大价值,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绝佳范例。
考察过程中,潜伟教授向师生们实地介绍了钢铁冶炼的全过程,通过对首钢历史的全面回顾,生动展示了一个历经百年风雨的首钢以及中国冶金人的工业情怀。
在潜伟教授指导下,实践小组对三号高炉、四号高炉的构成和钢铁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构,对于钢铁类工业遗产的特征有了直观的了解。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不仅分享各自感想,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改造工业遗产,进行遗产再利用;合理布置周边设施环境,形成规模化、合理化、艺术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工业遗产群;将工业博物馆和中小学生课堂结合起来,让工业资产保护理念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加强工业博物馆布展互动性,增强吸引力;出台相应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力。把课堂搬到工厂,书本知识与现场观感相结合,在场师生于交流中不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首钢的发展史不仅是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实践小组的全体师生通过此次调查不仅全面直观地认识了这段历史,也充分意识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工业精神、保护国家和民族记忆,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们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责编:王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