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新闻网9月22日电(通讯员 石渠)9月18日,新材料技术大讲堂第八讲专题报告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任、学院教授李晓刚主讲。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张俊燕,学院院长秦明礼,副院长董超芳、田建军、康军艳、邢华超出席本次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李芊主持。


据悉,9月6日,在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铸魂育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中,李晓刚教授的案例《丹心砺教 报国育才 永远怀揣一颗“腐蚀心”》,荣获一等奖。
芯片是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我国芯片产业年增长率达12%,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但高端芯片仍是“卡脖子”问题。芯片腐蚀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是亟待突破的关键难题。李晓刚教授在报告中叙述了团队在电子元器件环境腐蚀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作用规律,以及腐蚀大数据技术和装备腐蚀智慧运维等研究的最新进展。
李晓刚教授表示,当前芯片腐蚀面临三大难题:腐蚀问题量大面广、环境极端多变导致腐蚀动态复杂、腐蚀评价与诊断技术缺乏。因此,亟需开展电子信息材料环境腐蚀失效机理研究。目前,电子元器件向着集成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相较于大块材料毫米- 厘米级的尺寸,IC 用材料为纳米 - 微米级。尺寸效应导致了IC用材料的耐蚀性下降500-1000倍,失效更快。
李晓刚教授介绍了影响腐蚀的关键因素,包括空气湿度引发电化学失效、污染物颗粒物不同粒径以及成分差异会导致不同腐蚀机制、微生物加速PCB表面腐蚀以及加工工艺的影响。
面对腐蚀受多因素耦合作用、动态复杂,碎片数据难以获得精确腐蚀规律这一“百年难题”,李晓刚教授团队在2015年首次提出“corrosion-big-data”科学概念及其理论体系,构建了腐蚀大数据深度机器学习模型,阐明了金属材料腐蚀过程精确动力学规律,创建了结构钢耐蚀性成分数智设计新方法、新标准,实现了结构钢冶金和焊接制备工艺智慧化设计。
李晓刚教授强调了发展新型高品质耐蚀芯片材料是根本,也是最先进的技术,与之相对应的材料理论创新是最前沿的理论。互动交流环节中,李晓刚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耐心倾听并细致解答大家提出的疑问。
(摄影: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责编:姜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