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14-2号上场车,昵称“羽二”,未满周岁,诞生于北京科技大学MEI竞技机器人实验室,擅长打羽毛球,曾参加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ABU ROBOCON(中国赛区季军),人机羽毛球对打表演等多项活动。优势:全自动、稳定性高、发展空间大;缺点:精度不够、底盘不稳。
羽球机器人“羽二”有一个丰富而庞大的家庭,除却同类型机器人外,还有40位MEI成员。由于有专业知识的硬性要求,这些成员以机械、自动化专业为主,少数来自计算机、采矿专业。因此,这个大家庭内部分为机械和电控两个大组。成员们除了专研本组技术外,还会涉猎学习他组技术。

羽二是为了参加2015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ABU ROBOCON而专门诞生的,与他一同参赛的还有他的同胞哥哥羽一。羽二和羽一以全自动的技术优势、稳定准确的程序运行和简单有效的单排击球最终荣获了比赛的季军,载誉而归。
然而这样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汗水和辛劳。
据羽二说,他是最后诞生的一代机器人,是集结前几代改进结晶的产物。在他之前,全自动的羽球机器人已有4代。新一代的诞生意味着旧一代的消亡,是拆卸旧一代重新制作的结果。改自由度,换电机,变驱动方式,在循序渐进的改进过程中,成员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摄像头的精度提不上来,精度不够,机器人就容易蹭边或者接不到球。
成员们在制作过程中几乎没有老师指导,只是靠着老队员们的经验传授和自己的摸索实践来完成。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讨论方案,分组实践。备赛的时候,由于视觉组的技术难度比较大,无论是程序的编制还是机构的设置都需要极大耐心和细心。因为有耐心,所以在20个球只能接到1、2个的糟糕情况下还能继续坚持没有放弃;因为有细心,所以才能在最后发现时间程序上的BUG加以修正并完胜其他组的手动机器人。
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敢相信第5代全自动羽球机器人“羽二”的诞生只花了2天的时间么?可是事实就是如此。在临近比赛的时候,第4代机器人被发现定位有问题,设计上也出现了纰漏。为了以最好的机器人参加比赛,为了不辜负将近1年的努力,40位成员们默契地旷课并从早到晚呆在实验室重新制作一个机器人,原本需要两周才能制作完成的机器人现在浓缩为2天。
许焱是羽二的调试员,他说:“制作机器人最需要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激情。因为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辛苦的。成员们平常除了上课,其他时间都几乎全花在了实验室里,而调车的成员经常还需要熬夜。除此之外,由于机器人自机构的复杂性和精确性要求,成员们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细心细心再细心,不能出一丝差错,出错拆掉重做是新成员常会出现的事情。因此,有些新成员会经受不住压力而中途退出,而坚持下来的成员往往是对机器人制作充满着激情的。”
(责编: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