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COMPREHENSIVE NEWS

在文学与北科的恩泽中走向精神成熟——访我院“十佳学术之星”博士研究生夏延华

2014-12-10
单位(作者):外国语学院

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是在我校全体研究生中开展的学术水平最高的评选活动。2014年12月,我院博士研究生夏延华以个人在学术研究中的优秀成绩以及突出表现,入选我校第十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作为外国语学院建院以来该荣誉的首位获得者,夏延华为我院同学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深入了解夏延华的成长之路和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我院新闻信息中心的记者宋岩、董扬帆对夏延华进行了采访。 

文学让人更幸福——谦虚的获奖者 

见到夏延华的第一面,我们便感受到他身上的书卷气。他待人温和,谈吐文雅,短暂的寒暄中很快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学长的亲切感。 

在记者首先问及他在本次学术之星评选活动中的竞争优势时,夏延华十分谦逊地表达了对于这次得奖他心中的惭愧之情,他认为自己的优势主要来自于评委们对文学的肯定。他对其他同样得到提名的同窗学友充满敬意,对他们的成绩由衷仰慕。作为唯一的一名文科受奖者,如果要从实践应用价值的角度与其他理工科的同学相比,他的研究成果并非丰硕,更有价值的则是文学本身的意义。正如他所说,“应用科学的成就是让人更舒适,而人文艺术则让人更幸福,这是人类文明驶向彼岸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二者皆重要”。他谦虚地认为,评委们授予他这份荣誉,一则是对其学术追求的肯定,同时也鼓励他在文学文化研究方面不断进取。 

当记者问起他在科研路上最受益于哪些老师的指导时,夏延华首先心怀感激地谈到了他的导师陈红薇教授。他感慨地说道:“老师这两年来为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批阅我的论文,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对他的作业给予反馈。老师常常能想到我没有想到的东西,她总是令我很感动,能成为她的开门博士研究生我深感幸福。”同时,他也对在这次评选的准备过程中给与他很多帮助的辅导员涂传银深表感激。 

对于学院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夏延华更是颇有感慨。说到了学院为广大研究生提供的丰富的学术交流资源,学院几乎每个月都为大家邀请在语言学、文学领域内的国内知名学者专家讲学,每年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来院开展学术论坛,从而提供了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使我们随时能够接受最前沿的学术观点,领略大家风采,聆听各种真知灼见,就像一粒种子根植于肥厚的土壤,促使你自发地汲取养分,成长再成长。还说到我院博士研究生的毕业标准是发表3篇高水平论文,这个标准在全国外语学科中都属于很高的标准了。这在读博之初为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是他也深知,博士学习期间是培养自己良好科研能力的黄金时段,学院的这种要求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北科外院进行学习研究,他感到很幸运。 

夏延华还提到了学院浓郁的人文氛围。外国语学院虽然小,但是更像一个大家庭。无论是报到时学弟学妹们热情的引导,还是进院后老师们亲切的关怀,都给与他这个远到而来的大龄学子很大慰藉。他尤其提到了外语楼内墙上挂着的历届外院学子的照片与介绍,让他感到学院不仅把同学们当作是学生,更把同学们当成是孩子,是家人。无论毕业多久,学院和老师都会一直牵挂着离家的孩子。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执着的文学研究者 

当话题转到夏延华的专业研究上时,他更增添了几分活泼,显出他对于英国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记者问他是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他坦言道:“读文学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细读文本,并要充满敬畏地去读书。常态下的文学阅读是为文本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做研究的人则要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内涵,思考为什么我们被作品打动。”要做到这一点,夏延华分享了他自己的方法。他说,读文本一定要细心地留意文本中的符号,并要将这些符号与文化内涵联系起来。读一本书,要读出深度,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在读书质量与数量的取舍中,夏延华认为读博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读书的数量要围绕研究的主题来确定,先有质,再求量。 

夏延华对于低年级的研究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研究生之所以称为研究生,就是做研究的学生,要做好研究就得多动笔。思想化为文字的时候思想才穿透了灵魂。”对于本科学弟学妹,夏延华强调了时间的宝贵,要将时间充分利用好,改高中时代被动争分夺秒为大学时代的主动争分夺秒。这样,大学生活才会得到升华。 

接下来谈到文学的意义时,夏延华眼中放出了光彩。他说道:“当今社会,部分人认为文学并没有实际用处,也不能理解文学研究的意义。但是,从每件商品处心积虑的命名战略就可知道文学无处不在。”对于夏延华来说,文学就是他心中温暖的小石头。他引用了北外专家王丽亚教授给他讲过一句话——“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你不必要在别人的眼光中去找你的存在感”。他说:“评审专家对我的肯定就是告诉大家: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不是物质,不是金钱,不是权利,而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首歌。”在各种媒体不计后果地宣扬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今天,他希望同学们能给心灵划一片属于文学的净土,从经典中找到对抗消费主义和浮躁社会气氛的法宝,从而获得稳定而恒久的幸福感。物质的财富在得到之后会迅速贬值,但是精神的财富将历久弥新。另外,夏延华认为西学的引进使今天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的西奴化现象,部分人对中国传统价值一味攻击,这种不自觉的文化自贬令这些人在无形中充当了西方价值的传人,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西方。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读一些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就会发现西方社会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文明的进程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西方应相互借鉴,而不是贬斥。 

夏延华掰着指头谈论起自己喜爱的英美文学作家与作品,如数家珍。他现在正研究的剧作家爱德华·邦德和萨拉·凯恩、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迈克·朗利等当代翘楚各具特色,都是他所喜爱的。在经典作家中,他十分喜爱《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一样,他读到的第一本英国文学名著便是《简·爱》,从坚强的简·爱身上,他获得了力量。同时,他也推荐大家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四大喜剧,从中思考“何以为人?”。他还推荐我们到哈代的小说呼吸自由的意义,在杰克·伦敦和海明威的作品中经验勇气,进入贝克特的戏剧去体验孤独,在梭罗与阿尔多·利奥帕德的文字里读懂生态伦理,在弗罗斯特和威廉姆斯医生的诗歌中感受静美,从培根和查尔斯·兰姆的散文中品味思辨,让拜伦和济慈告诉我们生命的绚烂,从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的作品中培育爱的能力。 

书山路崎岖 北科携我行——在北科的恩泽中走向成熟 

在夏延华2012年入学报到时,他写过一篇名为《书山路崎岖 北科携我行》的文章,描写了他当初来到北科外院的强烈归宿感。 

当记者问他缘何选择到北科读博时,夏延华回忆起他与北科的不解之缘。在中学时,他便听说过了北科之名,那时的北科还叫做北京钢铁学院,是仅次于清华、北大的首都名校,对于高中时代成绩平庸的他来讲是不敢企望的。在考博之际,他对陈红薇老师的成果深感兴趣,最终鼓起勇气报考了这里。2012年春寒料峭之时,他于凌晨两点从四川南充踏上列车来北科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上车不久便进入梦乡,当他睁开惺忪的睡眼,列车已经行驶在还看不到一丝春色的江汉平原,铁路两旁是尚未发芽的杨树,望着树枝上数不尽的鸟巢,他强烈地感受到了北科对自己的冥冥召唤,动情之下写了首题为“The Way to USTB”的英文小诗。后来,北科这个温暖的鸟巢最终接纳他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令他感到十分亲切,默默告诉自己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恳切地称北科外院是他的“福地”,他在北科的两年读书生活让他在精神上变得更加富有。 

夏延华在那首诗中将自己比喻成为一只前往北科觅巢的“雏鸟”。当记者问他这两年中他这只“雏鸟”有哪些成长时,他笑着称自己仍然还是一只“雏鸟”。他说道自己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完全系统化,还需要在导师的帮助下继续成长。而在北科这个大“鸟巢”中,不论是学业还是生活,他都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奋进与温暖。夏延华对我们说起他的读博格言——“在文学与北科的恩泽中走向精神成熟”。他一直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着,他也希冀着他这只“雏鸟”会最终成熟起来。 

下个月,夏延华将受我校博士生交流项目支持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博士研究和学习,展望明天,夏学长眼里充满了期待。 

最后记者问起了他的未来规划,夏延华率性地回答说只要成长有烦恼,教师这一精神角色就永远不可或缺,他想做一名陈红薇教授一样的老师,将自己在文学路、人生路上的体会与学生一同分享,让学生少走弯路。在读博之前,他已经作为老师工作了十年,他希望能在毕业之后回归原来的职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培养出更多有着文学情怀的幸福的人。他借用了陈红薇老师的话来表达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感动的生活是干瘪的。人之所以为人,那是因为我们会被感动,而文艺是获取感动的重要源泉。” 

结语 

夏延华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值得外院同学们学习,而他身上所具有的谦虚率真、敏而好学、亲切待人的态度更是为广大学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预祝夏延华在学术上不断进步,再创佳绩。也希望同学们能以他为榜样,勇于立志,勤以践志,在母校北科温暖的鸟巢中茁壮成长。 

 

(责编:孟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