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志愿者精神,让同学们更好的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有幸采访了德语11班优秀志愿者程帆。
程帆同学共获得了66个志愿工时,参加过多次志愿活动,在中华世纪坛担任志愿讲解员以及北京松堂斋私人博物馆担任讲解员。这两项活动都给了她很大的锻炼。而她参加这类志愿活动源于很简单的想法,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她认为在北京这样一个文化中心,应该珍惜这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其次希望在活动中锻炼口才以及交流能力。
在这两次志愿活动中,让程帆同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北京松堂斋私人博物馆讲解的经历。松堂斋作为私人博物馆,气氛相对轻松活跃,客人们多是因为对老北京的文化有兴趣才前来参观。松堂斋博物馆主要收藏曾被北京拆除的民居上的雕刻物,门当、屋脊、瓦沿、影壁、门礅及其他民间建筑构件、装饰件和室内摆设、家具等文物,各类收藏品足有数千件,可以说是展现老北京风貌的代表性博物馆。

在那里当讲解员,首先需要讲解员对藏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志愿者们会一遍一遍聆听前辈的讲解。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工作之余志愿者们还要仔细查询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材料,以便加深自己的记忆。除此之外,讲解是与人互动的过程,在设计自己的讲解词时,志愿者们也要动一些脑筋,把历史故事和文物价值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出来,引起游客的兴趣。这些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很考验讲解员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次锻炼,志愿者才能得到成长。
程帆同学介绍,在讲解过程中,时常会碰到比自己更加了解历史文化的游客,有些问题回答不出来,可以请教前辈,也可以虚心向游客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得到学习和进步。
此外,因为很多外国游客对老北京文化很感兴趣,因此志愿者的外语特长也能得到发挥。志愿者会事先准备好英语讲稿,如果遇到外国游客,用英语向他们讲解,既能使他们感到亲切,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和他们的交流中,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拓展的知识,也能做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程帆同学认为文化类的志愿活动很适合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参加,也建议外国语学院和此类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此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并为学生锻炼外语提供了机会,同学们可以由此获得更多丰富的体验。
(责编: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