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国际会议”在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神经成像中心主任Marcel Just,西班牙前任心理学会主席、拉拉古纳大学教授、认知神经中心主任Manuel de Vega Rodriguez,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教授、心理系本科生教育系主任Erik Thiessen等14位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神经、心理、语言认知领域的专家,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杜忆、浙江大学教授刘涛、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慧莉等20余位来自国内各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具身语言的创新发展之路。

学校副校长吕昭平,研究生院院长刘杰民,发展规划处处长林林,自动化学院院长张朝晖,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李贝,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党委书记张秋曼和部分师生以及来自首都各高校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吕昭平在开幕式上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及北科大外国语学院近年来的发展,对外国语学院承办此次会议表示祝贺,并希望以本次国际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北京科技大学外语学科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北科大外语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为开创人工智能时代语言科学新纪元、承接具身语言研究方法与技术的新使命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陈红薇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耐心指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神经成像中心主任Marcel Just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成绩,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至25日下午,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神经成像中心主任Marcel Just教授领衔,英国赫尔大学认知与神经研究院教授Henning Holle,西班牙拉拉古纳大学大学教授、认知神经中心主任Manuel de Vega Rodriguez,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语言与识字研究实验室主任Ioulia Kovelman,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Klaus Libertus,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教授、心理系主任Erik Thiessen,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Melissa Libertus,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Hirufumi Saito,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工程副教授、近红外数据分析工作坊主讲人、国际影像数据分析包创研人Theodore James Huppert,分别结合会议主题,为与会人员分享了第一阶段的9场主旨报告。

26日,会议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讨论,分别开展了“语言优化学习模拟神经网络”、“语言发展与认知的哲学思考”、“语言习得的多模态神经探测”、“二语教与学测量及干预策略”、“语言的社会与文化应用研究”、“语言的天生与后天学习机制”6场分论坛,24名学者和师生进行主题发言。

25日-26日,会议专门安排了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工程副教授、近红外数据分析工作坊主讲人、国际影像数据分析包创研人Theodore James Huppert主讲的脑成像数据分析工作坊,与学者、师生共同探讨近红外数据分析方法。

会议期间,主办方组织专家学者对与会师生提交的27份学术研究成果海报进行了评比,最终张骊睆、卢超分别获得海报评比“特等奖”。

此次“具身语言——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国际会议”汇聚了诸多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专家学者,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了新时代具身语言的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拓展了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国内外教学科研机构的重要连接渠道,对促进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培养“人工智能+语言学”复合人才,深入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创新部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摄影:外语学院)
(责编:杜嘉庆、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