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国外文学》杂志联合举办的“重温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大学教育”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七千余名师生共聚线上线下,聆听英语、德语、日语等文学专家围绕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诸多议题展开的深入探讨,包括人文主义传统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深层脉络,中外文学研究对当下人文学科与大学教育的意义,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等。专家主旨发言后,广大师生又与参会专家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首先,《国外文学》主编、北京大学刘锋教授与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薇教授致开幕辞。刘锋教授指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后处境艰难,始终致力于为自身寻找合法性,但正如哲学家理查德·罗蒂所说,人文问题永不可能有最后的答案,因此寻找答案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他希望在此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展开深刻的思想交流,并期待此次论坛能够吸引更多学界同仁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讨论。陈红薇教授表示,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后人类主义等不同思潮既对峙又共生,从人类最早的神话叙事到当代的科幻文学,都在讲述“人”的故事,从对人文主义本质的追问,到后人类主义的焦虑,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也隐藏着前所未有的人性与人类危机。值此大变局之际,这一论坛正逢其时。
本次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范一亭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周小仪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易晓明教授、南京大学何宁教授分别主持了主旨发言与提问环节,并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
论坛上午时段的前两场发言由北京大学周小仪教授主持。首先,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指出,西方人文主义和人文教育具有其资产阶级局限性,并尝试提出在21世纪全球化不断深入之际,我们面临的大变局实际上是用一个新的人文主义和人文教育思想重构体系。随后,湖南师范大学阮炜教授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考察了人文学在西方和中国发展的来龙去脉,认为人文学更重视不同学科间的联系,理性地诉诸人类心灵,关注人类情感,因而更应回答和解决人类精神领域的问题,更应重视培养整全之人。专家发言后,周小仪教授指出,两位专家分别从阶级性的角度思考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从历史角度追溯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及困境,非常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论坛上午时段的后三场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主持。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众议教授阐释了人文教育蜕化这一全球现象及其背后的诸多原因,指出关键一点依然是资本与人文理想的博弈,并探讨了大学教育该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重置坐标、重塑精神。随后,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认为,“9·11”文学不只关注某个地域性的暴力事件,而是镶嵌在更深广的历史和社会全景中,从本土性与全球性两方面表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对全球化时代的暴力、仇恨和恐怖的隐史及逻辑进行批判。最后,北京大学谷裕教授以德国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时期和1800年前后新人文主义时期为时间切入点,探讨了德国近代人文主义的体用之分,强调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应真正秉承人文主义精神,既要把握学术前沿,更要关注基础学问和基本问题。李维屏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指出三位教授的发言从国内的人文主义现实和国外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对当代人文主义进行了深刻而现实的分析。北京科技大学梁晓晖教授主持了上午场的提问环节,各位专家切中肯綮地回应了精选自腾讯会议、Bilibili直播的问题,与线上的学界同仁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下午论坛的前半场发言由首都师范大学的易晓明教授主持。首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以沃尔夫小说《海浪》为例,展示了沃尔夫对语言与视觉艺术关系的思索,即语言对于意识的缔造和表现有着影像无法替代的功能,并指出《海浪》视觉性的政治意义。随后,湘潭大学胡强教授以斯诺的《探索》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社会权力机制、知识人命运、思想和情感塑形等问题,提出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培养具有长时段思维能力的学子、超越学科狭隘追求的专家及时代不可或缺的仲裁者。最后,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从萨义德的“对位”、“卡农”等音乐语汇谈起,既思考了萨义德的音乐批评实践之于其独特“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其中隐藏的诸多矛盾因素。各位专家发言后,易晓明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独特理解,给出了别开生面的点评。
下午论坛的后半场发言由南京大学何宁教授主持。首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以蒸汽朋克小说这一科幻文学体裁为例,探讨了其以复古未来主义方式勾勒的人与人工智能并存的后人类图景,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自身、人与机器、人与技术关系的重新认知。随后,复旦大学王升远教授针对当前日本战争文学研究中的趋同性问题,主张从“认知装置”和“反应装置”两方面深化日本战争文学研究,拓宽战争文学之于文学史和思想史的意义空间。最后,北京科技大学尹晶教授以四部印度布克奖小说为例,批判性地反思了发端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印度民族主义及其民族-国家观念,剖析了塑造它们的错位文化想象,并探讨了后民族主体和共同体建构问题。何宁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肯定了各位学者针对具体文学文本展开的人文主义思考,并主持了提问环节,促进了学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四川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石坚教授在闭幕总结点评中,高度评价了此次论坛。他认为各位专家的发言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内容涵盖了人文学与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力求在当今世界的变局之中保持人文之思,坚守纯真本心。并认为,对于不同学科专业课程在不同层次教学中如何做到教书育人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论坛开展了极富见地的讨论。最后,刘锋教授致结束语,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和广大同仁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在科学愈益昌明、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本次“重温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大学教育”学术论坛对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与反人文主义的双向传统价值进行的探讨,可谓穷原竟委,渊思寂虑,必将对重启学界的人文主义思考、促进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大有助益。
(责编:杜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