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第三届“钢铁脊梁向未来”大中小贯通人才培养研讨会暨首届京港澳科技交流系列活动在我校举行

2025-04-25
单位(作者):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在人工智能新时代背景下,一场集政策指引、学术引领与区域协同于一体的高规格科普教育盛会,于近日在学校举行。第三届“钢铁脊梁向未来”大中小贯通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研讨会暨首届京港澳科技交流系列活动于天工大厦启幕,标志着中国高校科普进入“系统布局、战略协同”的新阶段。

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活动由学校主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基础教育管理中心、顺德创新学院、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承办,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邹晖、科技部九司副司长李昕、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杨江林、学校校长杨仁树等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由学校副校长王鲁宁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实验小学)校长赵华作大会报告,来自京津冀、甘肃、内蒙古、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22所兄弟高校、59所中小学的18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活动,覆盖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从基础研究到政策制定的完整生态圈。

杨仁树讲话

“科普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杨仁树指出,高校不能把科普当作“额外任务”,而应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主轴之中。他表示,学校立足“钢铁摇篮”的专业传统,以《大国钢铁》等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引擎,推动“AI+科普”“院士进校园”“虚拟仿真平台”等一系列新形态育人模式。在实现科研反哺基础教育的同时,重构青少年“科技志向”的生成路径。回顾学校73年来的“为国铸材”使命,他进一步表示,科普工作早在1988年就已成为学校战略重点,从科学素养到科学精神的转化,是学校育人的尺度。他强调,科普不是边角料,而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高校要以科普反哺基础教育、激发科技梦想。

邹晖讲话

“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思维唤醒。”邹晖指出,面对“双减”改革的系统推进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的深度演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她表示,教育部正在从三方面发力,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普能力提升构建可持续机制。一是用好校园主阵地,将科学教育系统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二是打造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激发其主动参与科普的内驱力。三是推进智慧教育平台与数字科普深度融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与沉浸感的科普学习体验。“科学教育不是加一点编程课那么简单,而是要构建一套唤醒思维、培养想象力和探求欲的育人体系。”她呼吁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协同打造“覆盖全龄段、链接真问题、面向未来”的科教共同体,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也为全民科学素养的跃升注入根本动能。

李昕讲话

李昕表示,2024年新修定的《科普法》颁布实施,首次将科普与科技创新并列为国家战略支点,对高校提出明确责任与使命。他强调,高校不仅要开设通识类科技课程,更要将实验室开放、科研转化与科普教育深度耦合。他还高度评价了学校打造的“三维课堂”体系,即院士主讲的优质课程、校企联动的实践课程、辐射社会的开放课程,是高校贯彻《科普法》的生动示范。

杨江林讲话

杨江林以“京二十条”为切入,系统阐释了北京市在新时代科普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布局。一是科学教师资源全面升级,推进小学配备理工科背景专职教师;二是构建AI科教智能体,实现优质课程数字化;三是设立科学高中,探索贯通式人才通道;四是社会大课堂、科技节、科学家精神育人活动常态化推进。他表示,科学素养是一种国家能力,科学教育是一项基础建设。北京市正以系统化方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成型。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首次实现港澳地区与内地高校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度对话,标志着京港澳三地开始探索“跨区域、跨文化、跨学段”的科普协同机制。港澳代表的积极参与,不仅拓展了科普合作的国际视野,也为打造“中国科普走出去”的样本积累了经验。李昕指出,港澳具备成熟的科学传播体系、国际化教育资源,是推进中国科普国际化的重要桥梁。他提出,要推动内地高校与港澳机构联合构建“面向全球传播的中国科普样本”,让中国实验室的故事被世界看见。杨仁树表示,学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与港澳同仁共商融合之策,通过联合研学、科技营队、跨校合作等形式,探索区域间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这一举措将助力青少年在多文化背景中形成全球化的科技观与公共精神。

作为主论坛的延伸与深化,本次活动设置了三个内容聚焦、形式多样的分会场,覆盖了科普教育的理论探索、人才通道建设与青少年科学启蒙多个维度。

分会场一

分会场一以“科普筑基・科创赋能”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跨学科教育、AI技术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培正中学等学校代表也分享了在显示技术创新、跨域协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内地中学及高校专家形成了有力互动。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校长、澳门创新发明协会会长分享了青少年科创实践探索。

分会场二

分会场二主题为“大中衔接・共育栋才”,聚焦大中贯通的机制建设与模式创新。来自澳门培华中学、四川绵阳中学、内蒙包头九十五中(包钢一中)、河南项城第一高级学校校长,与北科大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机制、科学素养的纵向提升路径展开分享讨论,提出构建“共建课程-多元评价-大中衔接”三位一体体系的新思路。会前,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学校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

分会场三

分会场三以“点亮青少年科学梦”为核心,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探索热情。学校顺德创新学院杨德斌教授作主题演讲,活动还特别设置了科学探究互动实验环节,让青少年在操作中直观感受科学现象、体验实验乐趣、感知问题思维,引导其从“动手”走向“动脑”。

三大分会场各有侧重,又共同回应了新时代科普“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培养、多场景融合”的实践诉求,为建设贯通式科教体系提供了丰富样本与现实路径。

自2022年起,学校以“钢铁脊梁”为核心理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大中小贯通式科普教育探索,依托冶金、材料、矿业等国家一流学科,构建起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智能平台、校际联动于一体的科普生态系统。学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作为校内推动此项工作的核心枢纽,十余年来在课程资源整合、教师培训、社会链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高校内“科普—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的先行示范。

三年来,“钢铁脊梁向未来”科普教育发展与创新研讨会从一堂科普课出发,成长为部委认可、市级支持、高校主导、港澳参与的示例科普活动。2025年,是全民科学素养跃升的关键窗口。科普,不再只是“活动”,而是制度设计、教育战略与社会共识的集合体。学校将以一次汇聚三地、贯通三段、连接三界的大会,回应这个时代对科普更高、更深、更远的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