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4日、5日,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二届“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决赛分别在逸夫教学楼107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镭钼报告厅顺利举行。
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是由共青团北京科技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挑战杯”的校内选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作品技竞赛是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综合性科技作品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十二届“摇篮杯”自2010年6月启动,历经动员宣传、作品筹备、作品申报、院级初赛、校级决赛等阶段,现已基本完成竞赛工作。大赛全校共申报本科生、研究生作品共135件;经过院级初赛,共推荐参加决赛作品71件;经过材料审核,最终确定65件作品进入校级决赛答辩,其中A类科技发明类21件,B类自然学术论文类12件,C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32件。
本届“摇篮杯”校级决赛答辩根据作品的不同类别和专业方向,总共分为四场进行,分别邀请到了高等工程师学院的刘立教授,土环学院的林海教授,冶金学院的胡晓军教授、机械工程学院的郗安民教授,信息学院的王志良教授、王昭顺教授,数理学院的廖福成教授,化生学院的弓爱君教授,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叶丰教授,经管学院的武森教授、王未卿教授,文法学院的左鹏教授、魏增产教授,郇建立教授,许斌老师,校团委代理书记刘晓东老师、校团委副书记刘丹老师担任评委。
答辩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首先参赛作者进行PPT展示,然后评委老师针对作品上交材料和现场答辩进行提问和点评。不论是作品的选题,实物、论文的完成水平,还是PPT演示、回答评委提问等各个方面,都充分显示出我校学生较高的学术创新、科技制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第一、二场进行的是文科类作品的答辩。选手为我们展示了社会、经济、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状及调查,提出了很多很有深度的意见建议。有关于民生的《淮河水质状况与沿岸癌症病发率相关性及治理方法的调查研究》、也有关于高新技术应用的《3G视频传输系统在北京公交中的渐进式应用模式调查及前景展望》、独具慧眼的《大学生星座文化探析》。同学们的思想和成果更是在老师们中肯、出彩的点评与指导中得到升华。
第三、四场分别是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能源化工、数理、环境类的科技发明和学术论文作品。参赛作品包含SRTP国家级项目、有论文发表成果、已申请专利的科技发明和学术论文。答辩会场内气氛生动活泼,将比赛推向了高潮。评委老师对许多作品都给予高度评价。数理学院王潇同学的《太阳能驱动智能教学评估系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老师能够更加直观、快捷地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支持动态统计,还进一步设计了太阳能电池;工程训练中心选送的用于火灾逃生的《灭火球》,也让人耳目一新。王志良和刘立教授对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们给予的高度评价,并表示从参赛选手们的身上看到了未来科研的希望,可以带领一些参赛选手们完善他们的作品,也希望北京科技大学能再多一些善于搞科技研究的学生。
我校第十二届“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决赛答辩圆满落幕,比赛结果将于近期公示于5470网站。
据悉,本次大赛将从获奖作品中选拔出部分有潜力的优秀作品,邀请校外专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并给予支持,帮助作者做更深入、完善的研究,最终选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