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北京日报:我国首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试验在山西潞安集团常村矿试验成功

2011-04-13
单位(作者):佚名

 

  ▲4月10日,参加试验的人员即将出舱。
  4月10日,钻孔试验地面现场的应急救援车,它可以为井下供水、供电,并进行监测监控。
  ▲4月10日,参加试验的矿工升井后就餐。
  4月10日拍摄的常村矿N3永久避难硐室内的设施。新华社发

  我国首次井下避难设施载人现场验证试验10日在山西省潞安集团常村矿顺利完成,由矿工、救护队员、科研人员等80人组成的试验人员,在模拟灾变环境的永久避险硐室里安全度过了48个小时。

  避险硐室是当井下灾害发生、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避难场所,一旦有紧急情况,矿工可以跑到就近的避险硐室进行避险。

  4月10日10时12分,山西长治屯留县在距离地面470多米的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井下,随着N3采区永久避险硐室两道密封舱门的缓缓开启,80名参与试验人员从硐室安然走出。经体检,80人身体正常。这标志着我国首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48小时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继2010年常村矿成功建设全国首座煤矿井下永久避险硐室后,今年4月8日又组织了全国首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48小时试验。

  4月8日上午10时整,由常村矿综掘一(二)队62名矿工、安全员、瓦斯员、医护人员、有关科研院校技术人员组成的80名参与试验人员,分别从三个地点快步进入永久避险硐室,就位后关舱。

  “现在,常村煤矿N3采区永久避险硐室48小时载人试验开始。”10时12分,随着该矿生产副矿长张国庆一声令下,我国首次煤矿井下永久避险硐室48小时载人试验正式启动。

  为确保试验成功,常村矿制定了周密的试验方案与应急预案,对各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了检查,对参加试验的80名人员提前进行了体检。另外,该矿除安排专人在调度室24小时监控外,还在硐室外专门布置了矿山救护、医务和其他职守人员。这次试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6个小时,在完成井下永久避险硐室内所有系统、设备带载试验的同时,分别进行与避险硐室连通的地面钻孔、井下各大系统的实验。

  “相关参数与地面吻合”

  矿工能闻到新鲜空气

  试验的第一步,就是要完成常村矿N3采区井下永久避险硐室内所有系统、设备与地面钻孔的16小时联合试运行。

  “硐室关舱,一切正常,准备就绪!”8日上午10时13分,避险硐室内部总指挥吕海军电话向地面调度室试验中心汇报。

  同一瞬间,在常村西北的农田里,矿山应急救援专用车顺利启动,开始通过垂直钻孔向井下硐室提供压风供氧、通讯联络、监测监控、流食供应等。紧接着,吕海军安排专人对硐室内的氧气、二氧化碳、瓦斯、温度、湿度等气体参数进行全面测量。

  上午11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王树鹤一行来到地面钻孔处,详细查看了供水、供氧、供电与监测监控情况。“潞安、常村矿的做法非常好,在山西和全国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王树鹤表示。

  12时30分,午餐时间到了。吕海军安排人给硐室内每人发了一盒煤矿应急专用食品——一块压缩饼干、一根营养棒、一袋营养液、一袋饮用水。“这是每个人一天的干粮。”吕海军表示。

  “现在向您汇报硐室观测参数……大家情绪稳定,一切运行正常,第一阶段试验已快结束。”4月9日凌晨2时11分,吕海军向这次试验的总指挥、常村矿总工程师韩强汇报。“氧气20.3%,二氧化碳0.3%,温度22℃,湿度50%……”“相关参数与地面的吻合。”吕海军与地面调度室试验总指挥韩强通话。

  硐室内供水、供氧、供电

  可以看书下棋睡觉聊天

  4月9日凌晨2时12分,“第一阶段试验一切正常,请启动第二阶段井下压风供氧试验”。“可以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避难硐室总指挥吕海军向韩强进行了互相协调通话。随后,硐室内自动切换到井下压风原有系统的供水、供氧、供电与监测监控系统。

  一个小时后,井下80名“避难”人员大多睡着了,但相关专人仍然坚持观测氧气、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报告总指挥,现在除了二氧化碳由原来的0.68%降到0.4%以外,其他参数变化不明显。”工作人员向吕海军汇报。

  随后,每隔一小时,吕海军都要通过电话向地面调度室汇报一次硐室内部的空气参数。其他矿工们有的聊天,有的打牌,有的下象棋、看书,也有的困了就躺在椅子上睡觉……

  9日12时30分,吕海军再次组织给大家发放食品,并询问大家食用后的感觉,80人都表示没有不适。

  熬过了“闷热潮湿”

  生氧供氧“自给自足”

  “第二阶段运行正常,人体感觉良好,请启动第三阶段高压氧气瓶供氧试验。”“可以。”4月9日18时12分,吕海军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后,硐室立刻切换到内部的生氧供氧系统。

  不一会儿,硐室里的人顿时感到闷热潮湿、呼吸受限,情绪开始烦躁起来。不到一小时,硐室内部温度就由原来的22℃上升到27℃,湿度也由50%上升到70%,二氧化碳也上升到0.86%……

  由于闷热,大伙儿个个汗流浃背,有的脱了外衣,摘掉帽子;有的用盒箱当扇子扇起来。“由于一直流汗,最后1天平均每人喝了两三瓶矿泉水。”常村矿综掘一(二)队党支部书记申海生介绍。

  4月9日19时,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刘仁生在常村矿调度室通过视频通话系统,拨通了避险硐室的电话。“里面现在很闷热,我们已经看到了,可现在是在‘避难’,大家再坚持一下!”

  4月10日早7时30分,距离试验结束还有一个半小时。硐室内的空调制冷设备和自动生成供氧系统全部启动。一小会儿,硐室里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参数都降了下来。

  “我们终于坚持下来了!”4月10日上午10时12分,随着避难硐室密闭舱门的缓缓打开,80名参与试验人员平安走出硐室,大家欢呼雀跃着上了卡轨车,升井来到营养餐厅,桌子上早已摆好了适量的稀饭。张文举 郑泽柱

  本报专访

  三年内所有煤矿装备避险硐室

  昨天,我国矿用救生舱第一代研发人、北京科技大学金龙哲教授透露,2013年,我国所有煤矿都将被强制要求配备救生舱或避险硐室。已研究煤矿井下救生舱多年的金教授,10日参与完成了我国首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试验。

  建立井下避难所是各主要采煤国的通行做法,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需求。其主要功能包括:井下发生突出、火灾、瓦斯煤尘爆炸、水害等灾变事故后,在逃生路径被阻和逃生不能的情况下,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密闭空间,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能为遇险人员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基本生存条件;通讯、环境监测设备能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避险硐室是救生舱的“升级版”,金龙哲教授研究的井下救生舱目前就在北科大的校园中。据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救生舱的试验最早是在校园里完成的,六名志愿者在救生舱中完成了非生产条件下,模拟火烤、水淹等救生试验。10日在常村矿完成的试验,则是我国首次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完成永久避险硐室的试验。

  据金龙哲教授介绍,根据国务院的要求,2013年全国所有煤矿都将被强制安装井下避难所。金教授还主持对救生舱、避险硐室建设标准的制定。据介绍,生产暂行规定将按临时硐室和永久硐室制定,临时硐室将可满足40人以下的救生,永久硐室则需满足4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救生之用。

  金龙哲今年计划再进行两次井下避险硐室载人试验,采集更全面的数据,并研发新产品,提升硐室的避险救生能力,延长生存时间。

  本报记者 刘昊

  延伸阅读

  遇难矿工中

  90%是因为没有避险场所

  矿山应急救援设施,早已在发达采矿国家得到了成功应用。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关强制性法规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200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矿工法”,就要求煤矿“必须建立电子监控和无线双向沟通系统,同时建立井下逃生室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智利去年被困矿工能够生存,就是矿井下避险硐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煤矿事故的惨痛教训表明,在发生事故的瞬间,因爆炸、坍塌、冲击波等伤害而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总伤亡人数的10%左右;而90%的矿工遇难,都是由于事故发生后附近区域氧气耗尽,或者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或者逃生路线被阻断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造成的。因此,建设一个使现场人员能够及时避开危险的安全场所,就是减少事故伤亡人数最有效、最可行、最得力的措施。

  2006年,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矿井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就设置了“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的专题。

  2008年4月至7月,我国首个“矿用救生舱”在潞安集团先后进行了制冷除湿试验、4人6小时入舱生存试验、4人8小时入舱生存试验,特别是4人96小时入舱生存试验,是国内外“矿用救生舱”首次完全模拟井下灾变条件下多人多天在舱内全密闭试验,对“矿用救生舱”的救援密闭舱、环控生保、实时环境监控等系统进行全面验证,并取得了成功。

  相关链接

  永久避险硐室

  永久避险硐(dòng)室是当井下发生灾害、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袭而设立的永久性避难场所。矿工自救中,由于自救器有效时间较短,当佩戴自救器后,在其有效作用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或撤退路线无法通过,而有害气体含量又较高时,避险硐室可以发挥作用。

  2010年,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井下N3采区设计永久避险硐室,可容纳80—100人。该硐室长39米、宽3.5米、高3.05米,内部分为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和卫生区。缓冲区用以阻隔外界的有毒有害气体,避难区是逃生人员的生存空间,救护区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和药品,卫生区用以满足逃生人员的生存需求。

  硐室采用三层支护、四道防爆密闭,具有抗爆、防水、防毒、防火、耐高温等功能。硐室内部除储存有压缩氧气瓶、二氧化碳吸附装置、冰式制冷空调等氧气供应、空气调节系统,蓄电池供电系统,煤矿救援专用食品、饮用水以外,还配备有各种监测监控、通信联络、急救医药等设备,具有完备可靠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六大”防护体系。

  此外,硐室内部各种系统、设备还与矿井安全生产各大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有垂直钻孔直通地面,孔内布置各种管线,保证了从地面向硐室的压风供氧、通信联络、监测监控、电力供应、流食供应,实现了多级防护。

来源:北京日报                                     时间:2011-4-13

责编:郭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