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下简称“重大项目”)。我校共有2个重大项目获得资助,分别是张学记教授团队的“肿瘤标志物的精准测量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张欣欣教授团队的“面向靶病灶精准诊疗的生物热物理基础问题研究”。
“肿瘤标志物的精准测量及分子机制”项目拟针对肿瘤诊断过程中,样品复杂、单一标志物可信度差、特异性标志物匮乏、丰度低等问题,围绕肺癌和白血病等肿瘤标志物,发展高效特异的分子识别工具,设计新型识别策略,建立灵敏、特异、快速的检测方法,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实现肺癌和白血病的精准诊断,促进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面向靶病灶精准诊疗的生物热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拟针对现有诊疗方法中存在定位不准、不精确的问题,通过生物热物理、材料科学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合作,探索物质与能量传输动态特性,揭示能量协同传输与控制机制,发展能质时空分布预测方法,明确不同分布和温度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关键因素的影响规律,动态评估其生物安全性和近远期诊疗效果、明确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精准高效的评价方法、推动临床转化应用尺度生物组织中诊/疗剂,力争在重大疾病精准诊疗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据悉,2018年全国共有36个重大项目获资助。在获批高校中,我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并列全国第一。我校肖纪美院士于1986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时隔三十年多后,学校再次实现了在重大项目层面的重大突破。
这两项重大项目参研成员的前期研究工作获得了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彰显了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培育学校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类型中除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外,支持力度最大的项目。
作为我国科研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促进我国整体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基础学科建设与发展、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已成为衡量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尺。
(撰稿:李静;责编:郝慧鹏、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