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新同学:你们好!我是你们的一位老学姐,也曾经是钢院的一名专业课教师。祝贺你们,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旅途。看到你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的面孔,也让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怀揣着期待和梦想踏入学校的大门。
我于1956年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读书。1960年4月提前毕业,在冶金系炼钢教研组任专业课教师。1987年初调入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1989年调入教委科技司工作,1995年调入国家教委学位办“国家211计划办公室”工作,1998年10月退休。我这一生工作的经历,注定了与高等教育有着不解之缘。我经常怀念在钢院读书的日子。
我们的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大家亲切地称其为“钢铁摇篮”。在我看来,冶金、材料行业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钢铁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想起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的钢产量只有约15.8万吨,国内所需的各种金属材料及制品,主要靠购买外国产品。当时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当时叫北洋大学)、唐山矿冶学院在冶金、材料、加工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也只有不足百人。但是通过1952年的院系调整,在全国成立了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长沙有色冶金学院(现为中南大学)为首的若干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才达到几千人。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国防所需的各种金属材料及制品的自给率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几。这样才使我国能做到在造船业、铁路运输业、桥梁建造业、汽车制造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业、可再生能源业等方面均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还有力地支撑了核能工业、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你们的前辈们用自己的“钢铁脊梁”,挺起了我们国家的“钢铁脊梁”。而如今,推动钢铁行业创新发展的重担就落在了你们身上。
为了担负起历史交给你们的重任,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 在体育运动中强健体魄
当年,由于冶金、材料加工行业体力操作较多,所以要求从业者要有强健的体魄。这就造成北京钢院体育活动开展得很好,每天下午4:00-5:00,早晨6:00-7:00,操场上从事各种体育活动之人比比皆是。我们的校友徐匡迪,就酷爱体育运动,在读书时先后加入过校体操队、田径队等。那时学校不仅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好,竞技体育水平也很高。我校在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上号称“钢老三”,走出了许多全国冠军,如楼大鹏、韩菊元、唐东汉等等。练就强健的体魄,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长期坚持的锻炼方式,让体育成为大学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 是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本领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因为每跌一次跤,再爬起来,就多一次锻炼,多一份健壮,多一点经验,多一层见识。我校建校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形成了“一参三改三结合”“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教育理念和优良传统。学生们在下厂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岗位操作中脚踏实地、真刀真枪的干,能迅速地与工人师傅、厂技术员等打成一片。特别是在修建十三陵水库、八达岭植树、京密引水工程建设等劳动中表现突出,赢得了“钢小伙”“铁姑娘”的美誉。如今,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了,大家更应该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火热的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
第三 在阅读思考中汲取智慧
虽然我和我的同学都是一生从事理工科类的学习研究,但我们都一生喜欢“阅读”,“阅读”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在我树立信仰过程中、建立自己为人处事准则中,塑造严格自律、艰苦奋斗品格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我相信你们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与体会,也会爱上那些能影响自己一生的警句、文章、小说、诗歌等作品。相信你们经过持续的努力、积累,不断地学习,严格的自律,一定能获得终身用不完的财富。
第四 在学习生活中永葆童心
这里的童心是指像儿童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细心观察的兴趣,对知识有如海绵一样乐于吸收的愿望,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自己的追求。大家都知道婴儿在生下来一年的时间内学会了翻身、爬、站立、走路,在两年左右学会母语的说话。他们所以能在童年学会这么多,就是因为他们有好奇心,能精神集中地观察、学习、实践。所以终生保持一颗童心是十分重要的。愿你们都能永葆童心,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渴望,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每天睡够8小时,以更饱满的精神去观察、思考、践行,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和人生的无限可能。
最后,希望你们度过一个充实而又精彩的大学生活,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