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相伴 东北十年

——老校长杨天钧的回忆(节选)

2024-11-14
单位(作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现在想起当年在东北13年的生活,在生产第一线和实际工作中,还是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有了钢铁摇篮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又在鞍钢这样当年顶尖级的企业完成了职业训练,使我从一位不更事的青年,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

向往 三线建设

1964年,我们在工人体育场,周总理给高年级同学和毕业生作了一个重要的报告,号召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65年,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三线建设全面开展,严蓉、雷长江、邓炳旸和我,毕业后分配到冶金部四零公司,建设祖国西南的钢铁基地。这时重温周总理的报告,年轻人依然心潮澎湃:学业有成,可以大展拳脚了!仔细打听,钢铁基地具体位置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围绕巨大的铁矿资源,大山重叠中间,金沙江逶迤穿过,这个地方当年姑且取名“渡口”,四零公司因而又称为“渡口第二指挥部”。带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憧憬,我兴高采烈地走向祖国经济建设的大战场!

本溪 煤铁之城

按照四零公司安排,1965年开始,我们要在本溪钢铁公司代培,学习炼铁生产操作技术,在这里还汇集了严应坤、陈茂熙、彭庆宏、徐文玉、杨根土、刘广蓉等各院校的同学。按照国家规定,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参加生产劳动一年,就这样,我到本钢二铁厂四高炉开始劳动锻炼。

本溪素有“煤铁之城”美称,两山对峙,太子河蜿蜒城中。上世纪中期,本钢在溪湖一铁厂有两座小高炉,南地二铁厂有两座大高炉,北台和南芬有低硫低磷铁矿,河对面有彩屯煤矿。只是当年因工业发展,污染比较严重。说起本溪这个城市,同学戏曰:“溪湖到南地一条‘扬灰’马路,三个警察……”来形容城市规模;说起东北师傅的生活,戏曰:“高粱肚儿,料子裤儿……”,以形容节省吃喝讲究穿戴的习惯;说起东北的饮食,编了一首歌:“东北是个好地方,一顿一个窝窝头,一碗大菜汤……”。我们住进据说全国最大的本钢第五宿舍,房间很宽敞,一铺大炕可以睡十几个人,一声号令,大家可以一起翻身,5层楼有数百个房间,热热闹闹住了近两千名员工。

高炉生产三班倒,大学生劳动锻炼意味着顶岗干活,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正是强壮劳动力!一千立方米级的高炉当年只有一个铁口,渣比500多公斤,一天要出8到9次铁,两次出铁中间,高低渣口要各放一次上渣。当时邵书钧同学当铁口助手,我是渣口助手,每次放完渣后清理修补渣沟,马上抓紧时间做好渣口泥套……。如此下来,很少有喘息时间,劳动强度很大,加上东北冬天天寒地冻,“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下班回来,尤其大夜班回来,常常累得倒头就睡。一年下来,渣口、铁口、沟下等几个岗位轮了一遍,开口机、泥炮、堵渣机这炉前三大件都熟悉了,抡大锤、做泥套等工作也熟练自如。这是当初踏上工作的第一站,现在回想起来,高炉前铁水奔流的景象,正是人生旅途中美丽的第一道风景。那时,我们作为成长中的钢铁工程师,按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身体力行。

守炉餐 伴炉眠

进入鞍钢的毕业生,要通过严格的岗位实习和考查,在质量监督处炼铁站、铸铁机、原料工段、沟下上料、热风炉、炉前等各个岗位轮岗之后才能进高炉值班室;然后当上瓦斯工,要记录班报、学会看风口、看火花,待掌握高炉四大制度,并完成变料、休风等基本训练之后,守炉餐、伴炉眠,才能成为当班工长;富有经验、操作沉稳的老工长才能当上炉长;十里挑一,才可能成为白班、中班或夜班的值班长,统管全厂9座高炉的生产。我们这些刚进厂的年轻人,仰视我们的师傅,一个一个都是雄伟的钢铁之躯。

后来,鞍钢设计院下放,炼铁厂工程科扩编,本厂自己承担9座高炉大修、中修的设计与监理的工作,乃至后来还完成了一高炉由水城搬回鞍山重建的任务,其中设计组由李清珍领衔。因为全厂9座高炉都是我们自行设计、监理,每年至少承担一座高炉大修、两座以上中修的工作。不同于正规设计院的繁规俗节,厂里大胆启用新人,跳级选用,大好机会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得到了充分锻炼。

1968年秋,厂里工程科招兵买马,我结束两年多高炉倒班的生活,调入设计组,在李清珍先生领导下工作。他是交通大学矿冶学科的优秀毕业生,知识渊博,有丰富的高炉操作和设计修建的知识与经验,为人谦逊。我在他的指导下,承担了一些当时在高炉设计中开创性的工作,诸如:鞍钢高炉历代大修炉谱编制和校核;传统热风炉和地得式、马琴式热风炉传热机制计算和比较;水城搬回重建一高炉:料罐挂罐点、分歧轨两次加速和制动轨迹;大型高炉煤气封盖非旋转体导出管内衬保护板准确尺寸求解;高炉液压传动:炉顶大料钟两边拉杆液压同步;热风炉液压传动新一代集成油路设计……。

当年李老师总在鼓励我拓展知识,开辟新的领域。当时只有一台手摇计算机,为了写出一份优秀的设计计算书,我的手几乎要摇出茧子,但都十分规范地编写。至今我也常常记起李老师的长者风范、高尚品德和亲切关怀。

1971年,当年全厂最大的10号1513m3高炉大修,遇到一个难题,高炉强化。产量提高后煤气量剧增,流体力学计算说明,应该尽量扩大炉顶煤气出口面积,可以由圆形改变为椭圆形,降低煤气流速满足稳定生产。这样的煤气导出管,下面为椭圆形,上部与圆形的煤气下降管联接,煤气导出管呈非旋转体,而且下椭上圆。按照安全生产规范,导出管和炉顶煤气封罩必须安装铸钢衬板来保护,避免高温含尘煤气冲刷破损,便于定期更换。在当年条件下,安装后如果尺寸不合适,并无激光切割和电火花加工的可能,因此一定要给出非旋转体管件准确尺寸,以及与圆台形的煤气封盖斜交的准确相贯线,来设计制造尺寸相当精确的铸钢衬板,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

我承担这个工作之后,第一步走访了许多能工巧匠,翻阅了几本钣金下料的书籍,都不得要领;第二步到鞍钢图书馆遍查专业书籍,复习圆锥曲线基本知识,由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几何入手,应用投影面改造方法,即更换投影面或者旋转投影面,终于求出了非旋转体管件尺寸;第三步涉及两个曲面体斜交相贯线的求解,应用画法几何的辅助截平面方法,成功求出非旋转体导出管与圆台形的煤气封盖斜交的相贯线;第四步回到数学,应用解析几何算法,列出中心素线的抛物线方程,手摇计算机花了不少功夫,算出了相贯点的准确坐标;第五步,仔细对照,使图解和数学计算互相吻合。这样就成功地完成了铸钢衬板的设计、制造和安装的任务。的确,这项工作当时受到炼铁厂和修建部师傅交口称赞,大家说到铸钢衬板“严丝合缝”四个字,让我着实兴奋了好几天。此后,鞍钢夜大邀请我作过一次报告,介绍画法几何、投影几何知识,尤其在求解非旋转体斜交相贯线的应用,涉及到解析几何、数学物理方程,设计院、三冶、修建部和机总的工程师,还有钣金工技师们,津津有味地和我认真进行了讨论。

写到这里,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当年要解决的问题,若是在当下的校园里,只需向机械制图(画法几何、投影几何)老师和数学(解析几何、数学物理方程)的师长求教,便能迎刃而解。而当年,我在鞍山第一高楼焦耐院旁的鞍钢图书馆,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依靠着这座知识殿堂中专业书籍的指引,加之不懈的钻研与巨大的努力,才终于解决了工程难题。

鞍钢十余年,在值班两年学习高炉操作之后,我参加了新7号高炉的修建,还承担了十余次高炉大修、中修设计和施工任务,除了高炉炉型、炉体、砌砖图、热风炉、上料系统和喷吹系统等炼铁专业常规知识之外,其他基础知识的拓展应用,机电系统(如液压传动)知识的跟进,都使我不断增长才干。今天想起来,承担这些大修任务,作为工程负责人并不轻松。一则责任重大,尽职尽责,不能有任何闪失;二则要善于协调,施工人员满意、更要业主满意,三则施工如同上前线,夜以继日,几天几夜不睡觉,守炉餐、伴炉眠是常事。当年的辛苦以及一起工作的伙伴,还有那难忘的日日夜夜,今日想起仍非常欣慰和甜蜜。

东北13年,我以高炉为伴,积累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也深入了解了企业的机制和运作,体验了干部和工人的疾苦,锻炼了独当一面实际工作的本领,丰富了我的人生。几十年后,我先后担任鞍钢、武钢、首钢宝业、新余钢铁、酒钢、北矿磁材和中国镍资源控股公司独立董事。有了基层工作尤其是高炉相伴13年的经历,在担任企业重要咨询岗位上,我也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出一些接地气的建设性意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