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多个科研团队取得新突破

2024-06-21
单位(作者):

坚持“四个面向”,投身科技创新,一直以来,学校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创造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近期,学校科研团队又取得了数项成果和突破。

固体化学研究所、北京市高精尖材料基因工程中心邢献然教授团队在量子顺电的先兆铁电体SrTiO3中,发现了纳米尺度下固体局域结构本征应变驱动的反常铁电畸变,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固体局域结构的改变,获得了超细铁电纳米畴。本工作由博士生张佩曦、李强副教授、团队同事以及合作者共同完成。该成果题为“Intrinsic-strain-induced ferroelectric order and ultrafine nanodomains in SrTiO3”,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24,121(25):e2400568121;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0568121)。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陈骏教授课题组基于所发展的“相界面应变”调控新方法及其在铁电、多铁、磁电和离子导体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在Chemical Reviews期刊发表题为“Insights into Strain Engineering: From Ferroelectrics to Relat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Beyond”综述文章(Chem.Rev.2024),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晶格应变工程在铁电及关联功能材料中的研究进展。全文近5万字,包含500余篇参考文献和54张配图。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第一作者为学校冶金学院物理化学系博士后李天宇,学校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邓世清特聘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骏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虎教授团队选择了NiMn-基Heusler合金体系中分别具有FOMT、SOMT、FOMT+SOMT的3种典型合金,基于主动式热磁发电装置首次系统比较了具有不同相变性质材料的热磁发电性能。从感应电压、功率密度、能量转化效率、成本指数和循环寿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对比,并创新提出发电指数(PGI)作为新的性能指标,消除了各种非内在因素造成的对比误差。该成果以“Excellent Thermomagnetic Power Generation for Harvesting Waste Heat via a Second-order Ferromagnetic Transition”(《基于二级铁磁相变实现高效余热回收热磁发电》)为题,以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上,并入选为hot article。2022级博士陈浩东为第一作者,张虎教授为通讯作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