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栋“可爱”的宿舍楼吗?那是我在学校第一个记住的建筑物。第一天到校报到,得知管理学院的我被分配到学校西南角的“公寓楼”。公寓楼啊,心是满满的欣喜与憧憬。鼓足气劲从报到处出发,一边闻着主楼两边繁花的清香,一边向宿舍楼慢慢靠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也走过了大半个校园,“1-15斋”的宿舍群和学生活动区离我越来越远,可还是迟迟不见宿舍楼的踪影。我带着一丝疲惫和不耐烦顺着路沿低头向前走,直到送我来的师兄喊住我:“同学,到了。”我抬头一看,一栋“简约”的小楼充满我整个视野。我不禁心头一笑:都说无声的欢迎可以通过把门向你敞开来表示,“公寓楼”没安大门大概寓意是“永远欢迎你”吧!如今我们再次探望二十年前自己曾经下榻过的地方,“公寓楼”已经蜕变成了“高等工程师学院”;曾经燥热的宿舍已经华丽变身成机器人、航模的研究和训练基地;还记得曾经走廊的墙上挂的都是小报,而现在走廊墙上挂的都是科技小组获得的奖状和奖牌。真不禁赞叹一声“学校发展得真快!”
还记得在学校的青春生活吗?首先是同学们一个月内从肉食动物到草食动物的“进化过程”。月初时,家里给了生活费,室友们就“阔”起来了,“宴请”上个月接济自己的好哥们去北师大对面的18元自助刷肉,好好开开“荤”,扶墙进扶墙出一回。到了月中,同学们手头上还有点“富余”,于是就相约到学一小品尝醋溜土豆丝、肉炒圆白菜,至少沾点“油腥”。转眼又到了难熬的下旬了,到了从西南角的公寓楼跋涉到东北角的学三食堂(现在的万秀园)吃素的日子。叫两个半份米饭,总能比一份米饭多,再加上两个素菜,一顿饭2块钱以内的标准。吃完饭,路过报刊栏看会儿报,再溜达回宿舍,不知不觉间,肚子又扁下去了。等到了半夜,饿意实在难耐。这时便会有同学们结伴去公寓楼二楼的小卖店买上一包华丰方便面(两块面饼,更容易填饱肚子),在宿舍里泡上一饭缸。而我总是要多泡一会,等泡浮囊再吃,总感觉那样面更多,更抗饿。就是这样的方便面,不知馋醒了多少室友,大家共同分享,互相“救助”,同学友情日益加深。
还记得我们每个宿舍都配备了一个201电话吗?大家为了和家人、朋友联系都会买一张201电话卡,有时大家为了省钱总会再买一张IP卡,每次打电话都要输两张卡的卡号,就连输卡号都要花上半分钟,每一个按键上都留下满满的青春回忆。
2003年,大三的我们赶上了“非典”,这是我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疫情。那会儿不强制要求集中在教室上课,也没有网络视频授课。老师发复习材料自学。校园里也少了几分欢笑,气氛有些压抑。就在那封校的60多天里,大家只能在宿舍里说说笑笑,在操场上锻炼身体,在主席像前畅谈心声。可这样的时光,是我青春回忆中难忘的一笔,也是我值得珍惜的经历。因为是同学间的友情、师生间的关心伴我挨过了艰苦的日子。
转眼间,愉快而又珍贵的大学时光过去了。还记得毕业季时天天吃散伙饭吗?每天都跟同学们告别,和自己青涩而又蓬勃的青春告别;还记得最后一顿散伙饭大家喝得烂醉,抱头痛哭吗?那是大家最后一次在学校里以学子的身份相聚。离别总是太匆匆,有缘我们还会再相逢,不求他日,就在今天!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瞬间,曾经的轻狂稚嫩、书生意气的我们,经过二十年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今我们毕业二十年载,收拾行囊再出发,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同母校一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