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回忆

2024-04-18
单位(作者):国贸002于杰

那是一个平常的夏日,阳光从西侧窗户投射进来,公寓楼316寝室暖烘烘的——一如之前的四个夏天。室内铁架子床空空荡荡,床头贴着的明星海报已经褪色,红色的电话机孤零零地躺在柜子上。我最后环顾下寝室四周,试图把这个十几平米的房间永远印在脑海里——就在十多分钟前,我把最后一位离开北京的同学送上了去火车站的出租车。当我把寝室门锁上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再也不是我每天可以回来的地方了,我的大学生活结束了,然后泪水就模糊了双眼。

2000年,我从山东一个小县城以还可以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大学的学习也远比我想象的要难。作为文科生,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居然还分上和下)、线性代数……这些理工科的课让人痛不欲生,几乎每一门我都挂过科。以至于毕业后很多年,我都经常做梦梦见自己高数考试不及格,然后又在半睡半醒间告诉梦里的自己,别紧张,你早已经毕业了。

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当记者。经济管理学院有本学生刊物《经济潮》,刊名是厉以宁先生题写的,院团委招新时我一下子就被这本刊物吸引了,很顺利地成为编辑部成员。大一的时候我跟着当时的负责人师姐刘宏玉组稿、排版。后来,我成了编辑部的负责人,这本刊物交到了我们手里,我和搭档闫立超等同学决定把这本刊物做大做强、做出管理学院特色——改版。就这样,原来的一本校园文学刊物,被我们做成了一本学生经济学刊。改版相当成功,也获得了学院和校领导的认可。在改版后不久,我们还召开了北京高校的学生校园刊物研讨会。

因为自己对新闻工作的热爱,2002年时我进了校学通社,跟着何进老师、任玉霞老师、徐景泉老师做学生工作报道。2003年赶上“非典”,在校学通社时我报道了很多校园抗疫的人和事,真是紧张又充实的时光啊。几年后我到报社实习,熬过了淘汰率极高的实习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时候的锻炼。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今年我们毕业都20年了,我想大家当初上学时极少有人去想20年后是怎样的。如今大家不仅散落到全国各地,从事的职业也五花八门。这四年的大学时光意义何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我认为是“试炼”。在这里,我们用青春做学费,进行各种试炼,去体验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成就。四年后的若干年之间,有人最终有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更多的人则是延续了平淡与平凡。不管怎样,大学都在我们最热烈的年华时给了我们实现人生各种可能的自由,让每个人都生气勃勃。我想,这是我们回忆大学时光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如今我还对20年前那个夏天,公寓楼316寝室的场景记忆犹新。不仅那个场景,还有同学们一起爬香山爬长城,一起打CS打升级,一起上自习上网吧……这些我都记得。当然,我也记得班导师黄晓霞老师的笑意盈盈,记得王宾容老师的循循善诱,记得系主任贾建华老师的大家风范……我还记得工行卡里每个月会有56.5元的助学金,记得学二食堂的炸鸡套餐香气扑鼻,记得滴酒不沾的我在毕业前的散伙饭时喝得酩酊大醉、哭得双眼通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