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天雨是高等工程师学院工科试验班2019级本科生,毕业后保送至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获冠之奖学金、优秀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2022机器马术一等奖等荣誉奖项。2023年,荣获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七届“校长奖章”。
学习——书山有路,勤勉善思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蒋天雨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学习勤奋刻苦,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发扬严谨求实的精神去学习书本的知识,抱着求知若渴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教诲。他课前积极预习,将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课上专心听讲,从老师的讲述中获取专业的见解;课下勤于提问,向老师请教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在三年半的时间里,蒋天雨的综合加权成绩达到96.17,排名专业第一,在54门必修课中,共有18门课程在95分及以上,46门课程在90分及以上,勤奋的学习与不懈的努力使他多次获得“优秀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学思并重,获得好的分数只是表面的结果,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总结。从大学的第一堂课起,蒋天雨就坚持将每一章节核心的基础知识整理出来,建立思维导图,形成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并通过经典的习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找寻知识间的相通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大二开始,他便承担学院讲师团的任务,为学弟学妹们梳理专业课的知识体系和复习要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担任讲师以来,他完成了《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分析》《嵌入式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备课。
竞赛——勇于挑战,无畏险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二暑假,蒋天雨加入学校MEI竞技机器人队的硬件组,开始了科技竞赛之路。从专注学业到专注竞赛,需要一个适应期。首先是思维上的转变,课程学习中会有标准答案和相对固定的解题思路,勤加练习,便可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每年的赛题都是各异的,涉及到的技术栈也会紧跟时代,追求创新,因此很难使用前一届已有的机械结构进行比赛,需要更多的结合具体问题探究创新高效的解决方法。参赛者在拿到赛题后,根据任务需求,开始调研可能需要用的技术,接着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讨论,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进行第一代设计尝试。在一年的备赛时间里,蒋天雨完成了VESC电调的通信驱动代码,通过结合速度控制和位置控制,使移动机器人底盘能够实现灵活的启动和制动。此外,他负责完成2022年机器人校内赛主控板的全流程设计,包括需求分析、技术调研、原理图设计、加工及后期答疑、维护等,服务校内赛顺利进行。在改进方面,他优化了光纤陀螺驱动板的供电设计,统一电源标准;采用硬件滤波提高遥控手柄按键读取灵敏度……一年时光,他从竞赛小白,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竞赛达人,将课内所学应用在实际工程问题中,逐渐理解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与联系。
“在过去的时光中,我逐渐有勇气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自己的任务拖沓而影响整个队伍的进度;我逐渐有勇气去独立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哪怕之前一窍不通,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我逐渐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队友们进行思想的碰撞,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动选择;我逐渐有勇气……”,蒋天雨说道。在MEI机器人团队,他学到了真本领,更加深入领会到“要讲究,不要将就”的团队精神。
科研——坚持探索,砥砺前行
大三寒假时,蒋天雨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实习,开展移动机器人平台自主探索与同步定位建图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初识科研项目,存在许多困难。环境搭建、文献阅读、算法分析、仿真平台,每一步都是他未曾涉足的道路。在导师的细心指导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蒋天雨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节奏,并循序渐进、稳步前行,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将阶段性成果发表在MITS期刊上。之后,蒋天雨报名了自动化所2022年人工智能菁英班,从来自全国220所高校130多个专业的3000多名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并以排名靠前的成绩通过面试考核,直接获得保研双选资格。在科研成果方面,他还发表了一篇IEEERCAR(EI)论文,一篇IEEETIM(SCI)国际顶级期刊。
行过破晓的初晨,也走过漫漫长夜,曾经懵懂的少年在最初的迷茫中选择求学、求实之路,他埋头筑基石,潜心修本领,戒骄戒躁、砥砺前行,掌握自己的节奏,自信迈向未来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