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会 暨第十八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在京召开

2019-07-10
单位(作者):李依环 段晓芳

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之际,7月5日至7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在京召开。全国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负责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近百所高校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干部,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代表,在京新闻媒体记者等共370余人参加活动。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协办。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狄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薛庆国,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晞,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红芳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开幕式。开幕式由宁秋娅主持。

首先,薛庆国致欢迎词。他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学校近年来在德育领域取得成绩,尤其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究中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为学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后,董晞宣读论坛征文获奖名单。论坛征集到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青年学者撰写的学术文章523篇,经专家匿名评审,遴选出获奖文章109篇,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46篇、三等奖51篇。全体领导为论坛征文获奖者颁奖。

狄涛在讲话中指出,要针对实问题、小问题、真问题进行研究,使理论研究有效指导工作实践的展开。

张文斌在讲话中指出,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回答好和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写好“为党育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这篇大文章,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聚焦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始终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冯刚,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3位专家围绕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作了精彩分享。

冯刚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蕴含,并指出要全面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指标体系、发展内涵。陶文昭针对《学习纲要》具体条目进行了逐一讲解,要大家深读、细读、从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冯秀军要思政课教师们讲意义、讲原理、讲历史、讲现实、讲方法,讲情怀,将《学习纲要》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在分论坛讨论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党的建设与理论引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以及高校三全育人、师德建设等33个专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

在“面对面”对谈环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来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就青年学者学术研究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畅谈科研经验、分享学术感悟;《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中国青年研究》主编刘俊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查朱和、《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彭庆红针对文章选题、论文写作等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妍主持获奖代表发言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10位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及分享。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作大会总结发言。她代表与会学者指出,这次活动非常及时、非常解渴,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下一步要强化问题导向,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自创办3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八届,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专家学者碰撞思想、交流互鉴、展示风采提供了良好平台。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读书目,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学习材料。学习好贯彻好《纲要》,对于更好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原文链接:人民网

(责编:孟婍 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