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光明日报】奉科技以立校 育强国之栋梁

2021-09-27
单位(作者):陈鹏 邢华超 李洁 李萌 孟婍

奉科技以立校 育强国之栋梁

——北京科技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师生深情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资料图片

北京科技大学校园风光

9月2日开学日,北京科技大学迎来3400多名本科新生。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充满了浓浓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

“热爱祖国,不负人民,以拼搏磨炼意志,以青春铸就辉煌……”2021级新生代表俞佳怡,带领大家共同宣誓。同学们掷地有声的誓言,响彻体育场上空,彰显了“北科大人”的豪情壮志、报国决心。

连日来,北京科技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从党史学习中坚定信仰、汲取奋进力量。

传承矢志报国初心

举矿冶之星火,抚百年之国殇,奉科技以立校,育强国之栋梁。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学校始终承载着“钢铁强国”的使命。

“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是15.8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千分之一。2020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10亿吨,超过了世界产量的50%,成为世界钢铁产量大国。”在北京科技大学“我听院士讲党史”系列课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列举这一组数据,在今昔对比中,展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国家最缺两样东西:一是粮食,二是钢铁。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富国强国的物质基础。”胡正寰毅然选择与制造钢铁相关的专业,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红色是“北科大人”最鲜明的底色,学以报国是他们的使命。建校近70年,大批技术发明从北科大诞生,数以万计的优秀“钢小伙”“铁姑娘”从这里走出。

世界上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和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的壳体材料、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等均在北京科技大学诞生。“天宫”、“嫦娥”、“蛟龙”、“北斗”,还有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均有“北科大人”的身影。

目前,我国钢铁业已在一些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钢铁产业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每个人也应当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争做国家、民族的标杆。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投身到科技报国的时代潮流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向学生们发出号召。

“院士们奋发图强的事迹感人又有说服力。院士讲党课让我感受到青年学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研究生杨凤琦说。

“要让信仰成为最明亮的人生灯塔、忠诚成为最可贵的政治品格、学习成为最持久的前行动力、奋斗成为最亮丽的青春底色。”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说。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全程育人各环节

带着VR眼镜,前后摆动,手中不停按动着操控器……“太真实了”,北科大学生裴延琴摘下虚拟设备,难掩兴奋。她告诉记者,在虚拟眼镜里,看到了甘肃秦安县苹果丰收,农民忙碌的身影。

这是发生在北科大一堂思政课上的场景。这堂“精准扶贫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充分运用了全新的互联网技术,显得别具一格。2018年,全国首家“数字马院”平台落户北京科技大学。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数字化、信息化上,北科大走在了前列。

为了创新课堂内容,使学生从“要你学”真正转变为“我要学”,北科大思政课教师下了不少功夫。

从2018年起,北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17支大学生调研实践团队和2支专项实践团队,这些团队近200名师生利用暑假奔赴北京近百个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包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京报馆旧址、赵登禹将军墓等。师生对红色遗迹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保护利用的可行性建议,调研成果集结成《传承红色基因 北京红色遗迹解读》书稿。

利用暑假,大二学生石一凡和同学到访的是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他们参观和探访红色遗迹,开展口述史采集。对于如何展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主题,大家集思广益。“不要停留在历史事件表面,要按照背后的逻辑线索去挖掘细微的历史细节,越细微的记述,越鲜活。”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杨兴业给出建议。

查阅文献档案、实地调查、采集口述史、写作微电影脚本、拍摄剪辑,耗时3个月,一部近20分钟的微电影成功推出。微电影以新中国成立前正定县城内,一户普通人家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为主线,呈现出普通百姓拥护共产党的生动故事。

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通过课堂实践、校院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北京科技大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主渠道,融入课程思政,融入全程育人各环节。

奏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爱党爱国强音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暖场音乐奏起后,《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一句唱出来的时候,我的眼眶就湿润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合唱一组组长于潇回忆当时的场景,“唱到‘我们一起奋进接力’的时候,荣誉感、幸福感涌上心头,不禁泪流满面。”这次,北京科技大学70名师生参与演唱暖场歌曲,26名师生参与集体致献词,260名师生参加文艺演出合唱团,279名学生参与党员方阵和服务颁授仪式。

在这场盛会中,“00后”成为主角。荣光的背后是他们洒下的无尽汗水。提眉、亮眼,每一帧表情力求生动灵气,抬手的角度、视线的高度、转肩的幅度,每一次动作都考验着彼此的默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向党许下青春的誓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爱党爱国强音在校园内外奏响。北科大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在实践中学史力行,展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组织研究生党员带头参加“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发挥专业优势,干在实处、当好表率。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断用志气、骨气、底气涵养中国人的浩然正气,高扬青春风帆,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北科大学子正实践着校长杨仁树的寄语。

(本报记者 陈鹏 本报通讯员 邢华超 李洁)

搞活形式 学通内涵

【长镜头】

“李大钊的工资为啥被扣住?”“中共第一位女党员是谁?”……这些日子,北京科技大学师生中,总能听见这样有关党史知识的问答,这座“钢铁摇篮”的红色气息愈发浓厚。

在北京科技大学制定印发的党史学习菜单中,各党支部可以从“宣讲一则党史故事”“研读一篇经典著作”“对话一位英雄先烈”“观看一部党史剧作”“组织一次红色探访”等10项活动中自选4个,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请问大钊先生,您怎么看待物质和金钱呢?”“吾人自有其光明磊落之人格,自有真实简朴之生活,当珍之、惜之、宝之、贵之。”《与“南陈北李”的跨时空百年对话》情景表演中,北科大学生理论社团求是学会的学生们以当代青年的视角,隔空对话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共同发出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的青年誓言。

为了场景再现,让观众们“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创作成员受热播剧《觉醒年代》的启发,从剧中的人物出发,围绕“建党初期中国青年怎样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条线索,邀请思政课教师推荐经典著作,一起研读。“那些很‘燃’的名言警句,瞬间点燃了我们。”北科大博士研究生、理论社团求是学会会长袁正臣说,“正是在品读红色记忆里传世之作的过程中,感悟党史上的高光时刻。”

据悉,北京科技大学团委遵循青年群体的学习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内容鲜活、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力求能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有触动、习有感悟、思有共鸣。

在搞“活”形式的同时,北京科技大学还在学“通”内涵上下功夫,引导青年学生沉浸式学党史。2021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正式成立了“思创融合”工作室,推出的第一堂课《跟党学创业》,迅速成为“爆款”。

“一代伟人将党的发展视同创业,后人读之,深受启发。当时我们就想,党的领导人、前辈、先烈们恰是伟大的创业者,党的百年奋斗故事和经验,恰蕴含着无穷的创业智慧。”北科大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王丽红坦言,“给同学们讲创新创业时,结合党史来讲非常有意义。”

《跟党学创业》为同学们带来了党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重思想盛宴。老师们以“用户思维”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授课重点,提供立体式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上采取了“九宫格找朋友”、小组讨论、竞答加分等方式增强互动,让党史学习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陈鹏 本报通讯员 孟婍)

为小寨村办实事

讲述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组织员 李萌

【一线讲述】

2018年11月,我被北京科技大学选派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小寨村任第一书记。当时,小寨村是西川镇9个贫困村里唯一的深度贫困村。我到这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253户走了个遍,手绘了全村地图。

小寨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位于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周围山高沟深,地势险峻。在走访过程中,不少村民反映,山里有荒地,需要树苗。于是我积极争取帮扶资金,为全村购买了优质苹果苗、花椒苗、樱桃苗、柿子苗等共计5.5万余株。

有了树,还需要路。小寨村的苹果产量很大,丰产年份,全村能达到100万公斤,但是面临运输难题。以往村民运输苹果主要靠肩挑手扛,因为常年劳作,村民罹患腰椎病的较多。我和村干部们一起,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利用两年时间,修建道路40公里。

产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流程,要关注生产,也要关注销售。我积极联系央企和高校等单位从本村大批量采购苹果,组织北科大学生为村民建设网店,协助组织公益营销大赛销售农特产品……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帮扶实践中,我把发展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刘沟教学点是小寨村唯一的学校,在对校舍进行了整修后,我和村干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和孩子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对教师进行培训。

这些年,村里的孩子们有了新的出路。刘海龙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本科毕业后顺利考到北科大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跟随蔡美峰院士攻读硕士学位,在村里被传为佳话。

扶贫实践出题,北科大师生答卷,秦安人民阅卷。持续八年的脱贫攻坚,让小寨村和秦安县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陈鹏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7日 05版)

(责编:孟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