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召开

2024-07-07
单位(作者):生物农业研究院

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种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壮大种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学校联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黑龙江大学、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于7月1日至5日在新疆伊宁召开第一届全国作物杂种优势与生物育种学术大会。本次大会邀请68位我国作物种业领域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院士和知名专家作精彩报告,吸引360余人到场聆听、3.2万余人线上参会并进行热烈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第十六、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国际种业科学家联合体主席,大会主席翟虎渠;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大会指导邓小明;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东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副州长达列力别克·坎加汗;伊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海军;黑龙江大学校长王敬波;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尹胜;学校党委书记、大会主席武贵龙,副校长张卫冬等出席大会,开幕式由张卫冬主持。

武贵龙讲话

武贵龙在讲话中指出,本次大会旨在分享和展示作物种业领域最新进展成果,为种业领域面临的理论、技术及应用难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种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张东升表示,本次大会选择在新疆伊犁召开,既是对新疆种业振兴工作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为当地相关单位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造了契机,将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与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大会的重要意义,指出会议将进一步推动种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大局,并对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院士报告环节,谢华安、胡培松、张献龙分别以“粮食安全与藏粮于技”“农业科技创新前沿热点”和“资源和技术创新驱动新疆棉花品种迭代升级”为题进行了精彩报告。

万向元作介绍

与会人员进行田间观摩

在作物生物育种、作物关键基因挖掘与育种利用、作物育性与光温调控机制、作物种业新质生产力、作物生殖发育与杂种优势利用、作物基因组解析与育种应用等学术论坛版块,与会人员就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最新进展与显著成果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这些讨论为精准把握行业机遇、积极应对潜在挑战,加强作物育性与生殖发育领域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联合攻关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中,“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作物育性与生殖发育分子调控机制”项目组成员汇报了工作进展。随后,学校生物农业研究院院长、大会执行主席、项目负责人万向元教授带领与会人员到田间进行实地观摩,并介绍了其团队在160亩新疆伊犁综合试验站开展的玉米不育化制种、种质资源鉴定与杂交新组合测试等相关工作的研究进展。

揭牌仪式

科技小院建设与“新农科”研究生教育论坛上,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张卫冬、尹胜和黑龙江大学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院长李丽一同为我校建设的10个科技小院揭牌。随后,5名科技小院教师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他们表示将不断推动科技小院真正成为培养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有力抓手,以推进农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会旗交接仪式

闭幕式上,万向元汇报了大会整体情况,总结了大会成效,并将大会会旗移交给黑龙江大学。本次大会由新疆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伊犁冠通生物集团有限公司、伊犁师范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学校生物农业研究院、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农业分会8家单位共同承办。大会初步探索构建了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与生物育种领域协同创新长效机制,推动了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新农科”建设,彰显了学校运用工科思维解决农业问题的独特优势,以及组织优势科研团队服务生产一线的责任担当。未来将不断打造成为高端化、品牌化、长效化的领域学术大会,成为引领行业进步、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与会人员合影

会前,学校党委副书记于成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大林莅临会场和田间试验区指导会议筹备工作。学校党办、校办,校团委,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农业研究院等部门和学院负责同志参加了相关活动。

(摄影:农研院)

(责编:付云笛、薛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