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正式公布。我校共有35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
张炯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品质长型材连铸坯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以解决长型材连铸坯内部缺陷为目的,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凝固组织控制或目标温度的连铸动态二冷技术,实现了不同拉速、过热度情况下凝固组织和中心偏析稳定控制;开发了分钢类压下技术,结合轧制压缩比和裂纹敏感性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铸机压下能力来改善连铸坯中心偏析;设计出以铅为示踪剂的连铸坯凝固终点测定方法,为连铸坯压下技术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开发了方坯动态配水及压下在线软件,将以上关键技术的参数纳入软件中并形成了完整的数据库,实现了所开发技术的在线应用。该项目技术先后在国内12条产线获得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毛新平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面向碳中和的高性能汽车白车身用钢开发与应用”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提出了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的新型技术路线,与传统流程相比,可省略冷轧和退火工序,制造过程简约高效,全生命周期减碳10%以上,绿色生态效果显著。同时,项目组进一步发挥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工艺特点和物理冶金特征,研制出340-500MPa级低合金高强钢、600-1180MPa级双相钢、1500-2000MPa级热成形钢、780-980MPa级复相钢、980MPa级淬火配分钢等7大类高性能产品,实现了汽车白车身用钢材料的全覆盖。目前,项目所研制系列高性能材料已经在国内主要汽车企业得到了规模化应用,为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低碳材料支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李秀程副研究员参与完成的项目“第三代超大输量低温高压管线用钢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特等奖,于会香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超洁净度高均质化厚板坯的高效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何安瑞教授等参与完成的项目“热轧无缝钢管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及装备”、任英教授等参与完成的项目“先进制造用超大型钢锭洁净化冶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孙文权副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项目“高精度冷连轧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赵征志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增强成形性双相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柳小波教授等参与完成的项目“大型金属露天矿全流程智能安全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徐安军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钢铁流程多工序协同优化和系统能效提升技术”、邵健研究员等参与完成的项目“热连轧智能工厂高效集约生产和精益管控技术创新”均获一等奖。
据悉,冶金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创办,是中国冶金行业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次共有106个项目获得表彰,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54项。
(供图:科转院)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