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学校举办“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暨行业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层论坛”

2024-10-23
单位(作者):外国语学院

10月19日,“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学校外语楼315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由学校外国语学院主办,汇聚了多位国内知名外语学科专家学者,围绕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与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学校副校长彭庆红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彭庆红讲话

彭庆红回顾了学校外语教育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的发展历史,肯定了学校外语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他重点强调,要利用好此次论坛思维碰撞与学术论辩的契机,顺应外语学科变革新趋势,立足中国特色、对接国家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发掘学科新内涵,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黄友义讲话

黄友义提到,扎实的外语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外语学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国际交流环境。他明确指出,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和行业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论坛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契合外语专业的发展需求,为促进外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武冠雄发言

学校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武冠雄表示,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外语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被重新审视和调整。外国语学院在学校行业特色优势赋能下,将持续深入挖掘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和拓展学科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学院的重要任务。他指出,依托此次论坛与专家深入交流,学院将能更好地聚焦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跨越式发展。

发展规划处处长胡晓军,教务处处长罗熊,宣传部副部长薛浪,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鲁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颖以及党办、校办,学科建设办公室相关单位同志参加开幕式。开幕式、上午场主旨报告由学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虎林教授主持,下午场主旨报告由学校外国语学院赵秋荣教授主持。

梁茂成作主旨报告

上午场主旨报告中,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梁茂成教授作了题为“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大语言模型辅助的语言学知识图谱构建”的精彩分享。他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知识图谱表示不同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图谱理解语言学的复杂结构。他还提到了大语言模型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文本时的能力,指出了进行跨文化沟通和翻译时,深刻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和市场的重要性。他表示,大语言模型为外语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助于构建更加丰富和精准的语言学知识图谱。

崔刚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外文系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崔刚教授作了题为“外语学科建设的守正与创新”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需要守正中创新,既要坚持外语教育的本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又要积极拥抱变化,利用新技术,放眼国内外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应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他认为外语学科应聚焦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和语言与健康3个关键领域,以实现守正创新,培养能够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

王立非作主旨报告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作了题为“语言服务发展与行业语言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他从国内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当前国内语言服务行业的情况和案例,分析了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语言人才。他着重强调,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应当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王建华作主旨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国别学与外语学科融合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深入探讨了区域国别学与外语学科的融合发展历程及其未来展望,区域国别学科的发展与高校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沿边、沿海地区的高校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推动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他指出,应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区域国别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赵秀凤作主旨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赵秀凤教授作了题为“行业类理工高校外语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的主旨报告。赵秀凤教授基于实际经验,剖析了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享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提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她强调,行业类理工高校应与其校内的外语学科“生态共生”,外语学科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开发相关教材,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外语人才。

黄玉龙作主旨报告

下午场主旨报告中。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作了题为“加快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投身新时代国际传播实战”的精彩分享。他指出,中国正积极推进从翻译大国向翻译强国的转变,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至关重要,翻译在世界文明交流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要通过内容精炼和方式巧思来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翻译人才的培养需紧跟时代需求,加强跨学科、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他对中国在未来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国际舆论的平衡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并表达了对教育界和翻译界共同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交流作出更大贡献的期待。

程维作主旨报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程维教授作了题为“系统思维: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翻译的关键能力”的主旨报告。程维教授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译者需具备系统思维以适应时代、世界和历史的变化。她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译者角色的深刻影响,详细阐述了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翻译实践,进而要求译者提升思维能力和系统观。她着重强调,译者应学会驾驭人工智能,使其成为翻译工作的辅助,未来对人工智能和翻译的思考仍需进一步深入,希望大家开展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赵军峰作主旨报告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高端翻译人才(DTI)培养:理念、原则与进路”的主旨报告。他深入探讨了翻译专业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议题,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决策和选择行为,需要深厚的语言学基础和良好的组织能力,翻译人才应当成为各领域的专家,无论是语言专家还是商务专家。此外,他还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和适应变化来应对挑战,在教育和翻译专业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满足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技术需求。

张清作主旨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清教授作了题为“培养法律翻译人才,助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主旨报告。她着重阐述了在全球化与法治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培养法律翻译人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她指出,法律翻译不仅是专业技术,更是连接不同法律体系、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此,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创新课程设置、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此外,她还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传统翻译行业的影响,提出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备法律知识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中国在国际法治领域的讲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

朱一凡作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朱一凡教授作了题为“数智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她通过生动实例展示了基于统计的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的机器翻译在具体文本中的对比、差异,强调了人工翻译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翻译行业的变革趋势,以及未来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多项能力,包括高端语言能力、篇章组织、语言和文化理解、话语创新、本地化管理及人机协同能力。她表示,翻译行业和教育界需适应新技术、新工具,通过实施翻译加语言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开展项目制学习与企业合作,提供创新性多语言服务等环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和实践方向,培养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杨子总结发言

学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杨子教授在闭幕式中作总结发言。她指出,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以及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的背景下,探讨外语学科发展至关重要。此次会议回应了社会关切,重点探讨了外语学科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及满足社会需求,突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性。她表示,专家们的主旨报告聚焦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路径提出见解,展现了外语人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为学校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和启发。面对时代赋予外语学科的新使命和新要求,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依托学校行业特色优势,深入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构建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的外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软实力贡献更多力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语言服务人才。

与会人员合影

本次“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暨行业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层论坛”汇聚了众多专家,通过深入交流与智慧碰撞,为外语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论坛聚焦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与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外语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非凡重要性及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此次论坛不仅搭建了外语学科发展的高端交流平台,更为外语教育者与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共同思考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同推动外语学科紧密贴合国家发展需求与社会实际,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摄影:外语学院)

(责编:付云笛、薛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