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以下简称“金属冶炼基地”),隶属于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按照《“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国发〔2021〕36号)《“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安委〔2022〕7号)《“十四五”应急管理部门和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应急〔2022〕46号)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建成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显著提高金属冶炼重大事故监管监察能力的科学性、准确性及目标性。金属冶炼基地项目依托我校和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典型金属冶炼工艺模拟平台”“高温熔融金属储运容器安全性测试平台”“煤气泄漏检测设备风险评估平台”“有毒有害气体管网安全事故分析鉴定平台”等四个平台14个专业研究室,建设地点为学校昌平创新园西区和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洛阳偃师试验基地。
2021年4月2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金属冶炼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年1月、11月,应急管理部、教育部、中国五矿集团组织召开金属冶炼基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专家评审会,同意通过项目初步设计评审。2023年4月23日,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项目初步设计投资概算获发改委正式批复。
作为金属冶炼基地项目建设单位,学校高度重视金属冶炼基地建设工作,将其列为“十四五”期间的重大工程,举全校之力,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朝着把金属冶炼基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冶金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中心而不懈努力。金属冶炼基地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对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建设体系,按照“边建设、边科研、边服务”的原则,第一时间成立实体化二级机构,组织技术骨干和专门人才参与方案设计,立足项目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凝练支撑金属冶炼基地建设需要的科研方向,推动构建起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联动模式,并积极推进“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优化发展模式,统筹科研平台、学科平台、教学资源协同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持续提升金属冶炼基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金属冶炼基地建成后,可显著提升金属冶炼领域的新装备、新材料和关键技术的安全性条件论证支撑能力;提升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支撑能力;为金属冶炼领域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制修订、安全监管、事故调查等提供辅助支撑能力;强化金属冶炼领域重大事故应急疏散路线、应急设备数量、设施布局合理化条件论证能力;典型重大金属冶炼生产事故的核心应急救援技术和关键应急救援装备研发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属冶炼基地建设对杜绝重大安全事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完善监管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服务首都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供图:冶炼基地)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