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县域经济如何跑出“加速度”?

2025-04-04
单位(作者):育见

“千亿大县”不断扩容

县域消费“多点开花”

“县域”二字越来越火

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中央聚焦“县域”发展

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城乡融合发展

为何县域是关键?

“育见新闻”专访

北京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刘澄

育见新闻:近年来,“县域”二字频繁出现在经济领域,从“千亿大县”的涌现到县域消费的蓬勃兴起,您认为是什么力量推动县域经济站上时代发展的风口?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怎样的转型趋势?

刘澄: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性增长极,自改革开放初期便持续释放基层发展动能,历经四十余年积淀已形成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尤其当城市经济遭遇空间约束与边际效益递减的瓶颈时,激活县域经济潜能更显战略价值:其经济总量占比超四成、承载七成农村劳动力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其作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关键载体的地位;消费升级趋势下县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智慧家电等新业态的万亿级市场增量空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总部-基地”协同创新模式印证县域在产业链梯度转移中的枢纽功能;而“产镇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更凸显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支点作用。站在新发展阶段的时空坐标,县域经济已从传统农业承载空间蜕变为现代产业延伸载体,其质量提升既关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更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进程与可持续根基。

育见新闻:从2024年的“培育发展”到2025年的“大力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对县域经济的定位升级释放出怎样的政策信号?

刘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中央基于三重逻辑将其确立为核心增长极。首先,县域经济历经培育期步入质变拐点,亟需通过产业升级重构发展动能;其次,消费扩容的潜力空间正加速向县域转移,新能源汽车下乡、智慧零售下沉等趋势表明,县域正成为内需释放的主阵地;最后,数字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渗透为县域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提供技术赋能,推动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三力叠加之下,县域经济已超越单纯的新型增长点培育阶段,转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经济版图的关键枢纽,中央据此将其定位为重大发展战略方向。

育见新闻:您提到的三方面具体都指哪些内容?

刘澄:第一方面是产业层级跃升,由单一配套加工基地进化为综合产业集群发源地,部分县域已成长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引擎,形成与城市研发服务功能的错位互补;

第二方面是消费潜能释放,依托占国土面积90%和70%以上人口的广域覆盖,激活县域消费力可破解"肠梗阻"效应,构建内需驱动的压舱石,测算显示充分释放后有望支撑经济数十年稳健增长;

第三方面是数字鸿沟弥合,电商下乡与人工智能渗透催生"新农人"群体,数字经济不仅重塑县域产业链,更通过数据要素赋能实现转型升级的动能转换。三重变革叠加,推动县域经济从附属配套单元蜕变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型增长极,形成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数字升级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发展战略支撑。

育见新闻:提到“千亿大县”不断扩容,这些县域经济的“领头羊”通常具备哪些共性特征?

刘澄:第一是产业专业化集群构筑国际竞争优势。通过聚焦特定产业领域(如医药、服装、智能家电等),县域经济形成"一县一链"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培育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某地医药产业占据全球细分市场前列,这种产业集中度显著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全球价值链话语权。

第二是人才虹吸效应突破发展瓶颈。传统认知中县域人才匮乏的困境正在逆转,以太仓等地为代表,通过产业升级与平台搭建,吸引大量外地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形成"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这种智力资源聚集不仅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更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为县域经济注入持续成长动能。

第三是政府职能转型打造营商环境高地。以杭州"六小龙"现象为典型,地方政府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使县域成为企业投资首选地。这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形成"筑巢引凤"的集聚效应,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力协同作用,共同塑造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范式。

育见新闻:数据显示,在59个典型县域样本中,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占据37席,空间集中度达62.7%。是否也意味着区位优势也是非常关键的?

刘澄:长三角、珠三角县域经济的崛起,不仅源于其临江达海的地理优势,更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三重优势转化:首先,将区位红利转化为政策机遇,通过"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使要素流动突破行政壁垒;其次,将交通辐射优势转化为产业集聚效应,依托都市圈产业溢出构建"总部-基地"协同创新模式,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再次,将沿海开放优势转化为人才虹吸效应,通过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优质人力资本集聚。

这种优势转化能力使县域突破传统资源依赖,如浙江义乌从商贸枢纽蜕变为全球小商品创新中心,江苏昆山通过台资集聚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反观东北地区,虽具港口条件和工业基础,但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区位优势未能有效激活,县域经济规模与质量远逊于南方同类地区。这印证了一个发展规律:区位优势只是潜在可能性,只有通过政府主动作为将其转化为政策优势,方能释放真正的经济增长动能。

育见新闻:县域消费市场“多点开花”,是否意味着传统的消费模式正在被打破?能否分享一个具体案例,说明数字经济、电商下沉如何重塑县域消费习惯,以及这对当地产业升级带来了哪些连锁反应?

刘澄:电商下沉重构了县域经济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时空逻辑,使其从传统产业配套单元跃升为国内外双循环的战略节点。以山东曹县汉服产业、景德镇陶瓷集群、苏南智能家电基地为例,县域经济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突破地理空间约束,形成"生产端-数字平台-国际市场"的直连通道。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传统制造业优势得以延伸,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供需动态匹配,在全球经济承压背景下展现出强大韧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县域经济的价值链条:一方面,数字基础设施消弭城乡信息鸿沟,使县域企业能够实时捕捉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柔性化生产体系支撑快速响应机制,形成"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新型外贸模式。这种结构性转变标志着县域经济正从区域市场配角成长为世界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

育见新闻:总书记一直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就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对于县域经济的这种发展,怎么样找到平衡?

刘澄:苏浙县域经济探索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创新路径。通过实施"腾笼换鸟"工程,传统污染企业经技术升级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新兴产业集群严格遵循环境准入标准,构建起低碳循环的工业体系。这种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不仅修复了绿水青山,更催生出"环境溢价"效应:优质生态资源成为吸引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环境敏感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生态资本-绿色产业-人才集聚"的正向循环。实践表明,当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时,环境保护可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彻底打破"环境成本制约经济增长"的传统悖论。

育见新闻: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流失、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链单一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这些挑战,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正在实践中?

刘澄: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实施"错位竞争"战略,构建"区位特质+产业特色"双轮驱动模式。深度挖掘地理标识产品价值,如利用生态资源培育绿色经济,依托文化积淀发展文创产业,通过人力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服务业集群。突破同质化陷阱的关键在于创新"市场补缺"机制,以专精特新思维切入细分赛道,如义乌小商品城通过全球供应链整合形成不可替代的交易平台优势。

二是应对技术封锁需构建"沿海转移+自主创新"双轨机制。一方面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建立"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另一方面聚焦"卡脖子"领域突破,如县域芯片封测、新能源组件等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提出东北/西部应突破低端产业路径依赖,借鉴昆山培育"小核酸"产业集群经验,通过"链主企业+创新平台"模式构建科技生态,打造县域版"创新飞地"。

育见新闻:数字技术在县域经济中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从智慧农业到远程医疗,从在线教育到智慧物流,这些技术应用如何助力县域跨越式发展?

刘澄:数字经济驱动产业链双向变革的创新路径体现为:消费端通过电商直播构建C2M模式,实现需求即时反馈与柔性生产响应的闭环,突破传统零售空间限制;供给侧依托工业互联网和AI算法打造"数字孪生"工厂,以智能排产、AI质检和柔性供应链显著提升效率,某服装企业运用该技术将新品上市周期从60天压缩至72小时;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平权",云计算普及使乡镇企业与跨国巨头共享技术红利,某电子制造企业借助平台算力缩短研发周期40%,在细分市场创新中形成技术驱动的竞争新范式。

育见新闻:展望未来五年乃至十年,您认为县域经济将如何重塑中国经济的版图?

刘澄:县域经济未来十年将驱动中国经济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

一是空间格局重构:从城市单核驱动转向县域多元共兴,特色经济集群将成为新增长极。超大规模县域矩阵(近2000个行政单元)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一县一品"产业生态,其韧性增长结构将助力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增长动能转换。

二是创新范式升级:由"世界工厂"向"创新苗圃"转型,县域原发技术创新贡献率将突破35%。AI与智能制造技术的渗透,使县域企业具备"换道超车"能力,如服装业通过3D建模实现72小时新品上市,电子制造借力云计算缩短40%研发周期,形成技术驱动型增长新范式。

三是发展范式转型: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共富。城市要素通过"飞地经济""反向孵化"向县域流动,带动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8%,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促"的现代化发展格局,为破解城乡差距提供实践范本。

这一转型将重构中国经济版图,使县域从传统配套单元跃升为主战场,在双循环格局中扮演战略支点角色。

原视频链接:中国教育电视台《育见》(2025年4月3日)

(责编:孟婍、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