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文江教授自任教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材料性能》等多门课程,同时承担试验课教学任务,带队参加认识实习,每年都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
从国外回来刚担任教学工作时,强文江按照在母校以及国外当学生时的体会,努力按照老师们教自己时的样子,去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各项基本工作——努力讲好课,每周答疑,布置课外作业并且去仔细批阅同学们提交的作业,编写教材以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尽职尽责。他给每门课程都布置课后作业或报告,并认真批阅学生提交的每一份书面作业。他依靠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所获得的这些具体的细节来帮助学生,要求学生,他的信念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是依靠日积月累的教育才能得到提高的。
注重教学改革,强化素质能力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的专业课程教材基本上都是校内老师亲自编写的,在金属材料方面反映了国家的最高水平。过去几年里,强文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在经过教学实践后,与其他老师一起编写成教材,将教学更新的内容固定下来。
早在2000 年,在吴承建等老先生的带动下,强文江参与编写了《金属材料学》。之后,他又参编《材料科学基础》。仅在2009 年6 月至8 月的3 个月时间里,先后出版了《材料力学行为》、《材料物理性能》、《金属材料学(第2 版)》3 本教材。这些教材均是我校材料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基本教材,他所主笔的篇章总计50 余万字。其中,《金属材料学》从2000 年至今总印数超过30 000 册,被多所高校材料专业选作教材,第2 版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材料科学基础》(第2 版)也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称号。
强文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他参加工作不久就参与了柯俊院士主持的 “大材料”教学改革与实践工作,承担了其中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为96 至98 级3 个试点班主讲《材料性能》课程;作为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他亲自负责试点班日常的教学管理。该项目获得北京市与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年)。在校内表彰的70 余人中,名列柯俊院士、孙祖庆副校长、朱荣华教务长之后,处第4 位。
该项教学改革工作,以及随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教育部项目,2005 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 中,柯先生等提出了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强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工程意识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目标。强文江教授将其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多年来,他始终在探索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强文江主持了开展力学性能试验课的改革工作。在低碳钢拉伸试验中,他要求学生首先查找并仔细阅读相关国标文件,拟定试验方案,了解试验设备技术性能,通过误差分析考察试验设备的适用性,并将上述内容写成预习报告,教师批阅后进行讲评。之后,学生进行试验、处理数据,编写试验报告。教师批阅后再对比较集中问题统一讲解。这样的实验课改革,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质认证条件为教学服务。这样,学生接触国家标准,设计构思实验过程,强化误差分析,并且针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因此真正经历了完整的试验训练,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试验报告中,有人根据误分析结果指出了国标文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目前这项试验课改革己推广应用到材料专业的所有本科生,每届200 人左右。为了保证这项试验改革的成功,强老师和同事们需要批阅大量学生报告,有的学生一份试验报告篇幅达到20 多页。仅拉伸试验的报告厚度合计有1 尺(1/3米)。
传承进取,积极推动教学团队建设
2007 年,强文江带领材料学教学团队荣获了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接下来团队建设工作中,他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团队教师之间讨论、交流,请学校、学院督导员指导团队工作,创造机会使团队教师与教务处领导面对面交流等等。每个学期团队集体活动在5 次以上。教学团队注重吸收年轻教师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对优良教学传统传承起到了良好作用。比如,教学团队结合杨让、宋维锡两位老先生的九十寿辰之机召开教学传统座谈会,使团队全体教师作为学生接受教书育人的教育。强文江还将材料学教学团队的工作经验在学院内、学院之间以及学校层面上进行介绍,推进了学校教学工作。2009 年暑假,强文江教授以冶金教育学会的名义组织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研讨会,有40 余位一线教师参会。
强文江认为北京科技大学建校60 余年,材料学科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与前辈们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优秀教学传统是分不开的。今天,教学团队首先要继承这些优良传统,保持已有的基本格局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需要结合工程材料与材料学科的发展,做好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通过建设解决前辈们没有遇到的问题。教学改革则要权衡利弊,比如不能动摇多年教学中形成的基本格局。而一旦确认有效的改革,则要坚决推广执行,以求实效。高等教育要通过一代代教师的传承与积累不断提高。每一代教师都是整个发展历史中的一段,都应当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首先归功于有机会向柯俊院士、余永宁教授( 首届国家教学名师) 等老先生们学习请教。同时,他认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刚刚有所起色,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步入世界强国行列有所贡献。
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培养促进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要有长远的目光——目前急需重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二十年后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出发来培养今天的在校大学生。
过去的20 年里,强文江有多次机会离开教学岗位,例如,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驻外使馆、“猎头”推荐的外国公司等。面对这些选择,他没有太多犹豫,继续选择一名普通教师的工作。因为他认为“自己就适合当教师”。这样的选择,反映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工作中兢兢业业,体现了他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他说:不敢妄谈超越,但一定以努力缩小差距为己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唯有勤奋工作。教师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唯有踏实求实,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强文江教授1993 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他带领的材料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