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娣教授团队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15-06-05
单位(作者):校报

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新型能源存储与转换技术因其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等特点,受到科研及工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新型电极材料的开发、新颖结构的设计是解决目前能源存储领域普遍存在的能量/功率密度不高,结构稳定性有待提高等缺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离子等在电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表界面之间的传输直接影响着能源存储器件的性能。

最近,数理学院陈娣教授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成功地在柔性碳纤维基底上生长了尺寸均匀的CoSe2三维多级结构,以CoSe2为负极、MnO2为正极封装的全固态非对称型超级电容器,其电压窗口范围、体积能量及功率密度显著提升。推广到二维层状材料,研制的基于MoSe2/C片状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特性。这些工作拓展了电极活性材料的研究范围,并为工业界人士提供了更多的电极材料选择。

基于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团队陆续收到了综述约稿邀请。应英国皇家化学会邀请,陈娣教授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合作撰写了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综述论文一篇。论文发表3个月来,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已被SCI他引10次,并入选Hot Paper论文。据悉,我校2014~2015年共有5篇论文入选Hot Paper,该论文是我校入选的首篇2015年论文。最近,陈娣教授与王荣明教授等合作撰写的综述论文,发表在材料化学重要期刊上,是继数理学院在《Nature》系列杂志发表论文以来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