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情怀:让他人变得更好

2016-04-09
单位(作者):邓张升

“让他人变得更好”,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书记黄国忠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体现了党支部成员的利他情怀,同时也体现了党支部成员团结奉献的精神。凝聚人心,发展党建,让党建和专业的发展真正做到相辅相成。2015 年,党支部所在专业出色完成了教育部的专业评估,并参与建设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荣获党支部基层立项一等奖,同时取得安全专业排名全国第四(我校进全国前五的专业共3个)的骄人成绩。“信仰、专业、团结”是他们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

建设支部与提升专业相结合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党支部堪称是一个“支部建在连上”的典型案例。支部的建设与支部成员所属的系所紧密结合起来,支部为专业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专业又为支部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正如黄国忠说,这个支部之所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在于大家有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动力,同时支部的建设又把这种动力变得更具有使命感。

支部理论学习会内容丰富且颇具实效。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是支部年轻教师以授课的方式讲授所学理论,年长教师对其进行现场点评。“我们的理论学习要带着两个目的进行:一个就是理论学习本身,二是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交流。”在学习会议上,年轻的成员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指出自身的不足之处,要求自己提出不断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成员达成共识:必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加踏实工作,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能够让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每一次的理论学习会,不仅仅加深了支部成员对思想理论与专业提升关系的理解,还完成了教学科研方面优秀经验的传承,“有的同志即使外出开会,也会赶着回来理论学习。”支部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学习氛围浓厚热烈。

“用支部的力量支持个人、支持专业”。支部构建专业平台,切实提高学科实力。构建能够提升我系安全学科专业发展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定期接受国家相关部门审查与检查,也为安全科学与工程系专业的发展、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支部成员凝聚力的加强提供保障与依据。

2011 年,党支部在金龙哲教授的带领及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矿山避险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纵、横项课题 80 余项,并率先在国内提出了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避难硐室的概念。此概念在国内50余座矿井被付诸实践,为国内矿井进行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程示范。由于成果显著,2013 年,中心被确定为“安全科技成果研发平台试点单位”,中心还接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考核与评审,为安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的同时,还加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及协作能力。

参加学术交流,共商教改大计。为了与国内专家深入探讨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推动协同育人、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支部书记金龙哲、系主任张英华、系支部书记黄国忠、蒋仲安、杜翠凤等教师一行 8 人,共同出席了“第 27 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暨第 9 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研讨会”。应莫纳什大学采矿专业负责人 Jerry Tien 教授的邀请,教授金龙哲、张英华、李铁、副教授黄国忠、系副主任黄志安一行五人,对莫纳什大学工学院进行了工作访问及交流。莫纳什大学工学院副院长Huanting Wang教授、土木系主任Jeffrey Walker 授、Bill Wong 教授和白宇老师出席了交流会议,同时邀请莫纳什中国籍在校生就交换生针对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每次活动的开展对加强学校安全专业与国际安全专业院校接轨、提升学校安全专业的全球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一系列的专业活动,提升的不仅仅是院系专业水平,还有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提升思想与注重实践相结合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支部将提升思想与注重实践相结合。支部多次开展与国内外高校安全专业的交流,了解并学习兄弟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先进经验,激发思维的火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同时支部成员与学生在一起、与生产一线相结合。通过思想理论与实际实践互相促进的形式,支部展现出别样风采。

在系主任张英华教授主持下,支部教师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系教师调研团队开展了教学与科研交流活动。党支部教师与对方学校安全系教师围绕本科教学计划、专业认证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就我校安全学科的办学历史、办学思路和规模、专业设置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基本介绍。双方就专业发展和实验室“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工作深入交换意见。此次交流活动在促进双方高效彼此之间了解的同时,也对学科开阔办学视野,拓宽办学路径做出突出贡献。

为响应学校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号召,支部积极配合学院,组织本系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通过安全系自行组织的预赛,支部老师王辉最终获得了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5 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佳绩,并被学院推荐参加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支部多位老师对其多方面进行交流、指导,王辉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自然大方的教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颇具创新的教学内容博得了评委和观摩师生的阵阵掌声。此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系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多位教师表示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拓展了视野,增加了教学交流,提高了教学水平。

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中,本系学生在支部的带领下完成了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任务,达到了增强师生间的服务与学习热情,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促进党支部内部和谐的目的,进而促进了系内教学、科研工作与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观看电教影片,师生党员们共同学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坚定了师生党员爱党爱国的基本信念,纷纷表示要争取做到:牢记入党誓言、严格要求自己、尽己所能地为打造和谐校园而努力。

为了提高本科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支部安排本系教师带领安全系本科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到河北省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基本了解了大石河选矿厂、尾矿库、球团厂、烧结厂、焦化厂、迁钢、炼铁厂、炼钢厂、热轧板带钢厂、水厂爆破台、排土场、水厂尾矿库,磁选车间、国家矿山公园、唐山矿瓦斯抽放队、救护队、选矿厂等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为了保证实习活动顺利开展,系党支部教师共同制定了实习计划、实习任务书及教材,并与实习单位提前沟通,对学生开展了实习动员大会,保证实习按照计划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在实习中,学生学习并掌握了采矿、选矿、瓦斯发电及煤尘处理的相关工艺、设备和流程,认识到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基本防护措施。学生们还在现场参观学习了露天采矿的爆破方法、排土场的安全要求、尾矿库的安全设计要求及维护、救护队主要救援设备的佩戴及使用方法。同时,支部还在实习期间通过现场交流、中期面试、户外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为未来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而良好的基础。

奉献集体与支持个人相结合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远。”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支部就是这样一群“一起走”的党员,他们一直希望让别人变得更好。他们不仅走得稳健,还走出了特色。

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成为一级学科短短6年间,系支部目标明确,稳扎稳打。他们牢记自己作为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使命,对学生如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或孩子,对科研如一次次攀登令人振奋的未知高峰,对同事如兄弟姐妹家人一般的温暖舒心……面对困难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面对成功,他们不骄不躁。一个如此年轻的支部,就这样一次次夺得傲人成绩,站在全国学科前沿。背后还有什么样的宝贵经验和独特感受呢?黄国忠总结经验有以下三点:

第一,干部起到模范作用。历任书记在业务能力方面实力较雄厚,在科研、教学、论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成为党支部成员专业能力重要的基础。此外,干部“带头吃亏”的工作态度尤为关键。在一些比较辛苦或是比较麻烦的活动中,干部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没过多久,大家都能感受到干部是真心实意为大家服务的,真心实意希望别人变得更好,便也会为支部义无反顾地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内心受到感染,人人一起努力,行胜于言。

第二,内部建立强归属感。党支部非常注重平等、交流与分享。党支部利用一切机会促进老师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成绩共享。不定期举行理论学习会、组织生活、外出实习、访问交流和比赛拼搏等活动,只要有机会,老师之间就互通有无。随着老师们之间了解加深,发生误会的几率便降低,合作的可能性却得到很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共同的感情归属。支部的交流也是平等的,每份涉及到大家利益的文件都会拿到会上平等商议,即便如此,可能还是会有些老师因有所顾虑而保留意见。为解决这一难题,支部想到了一个妙招:把讨论的文件称作“批斗稿”。潜台词就是该文件本身就是不够完善,希望而且非常真诚的期待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如此一来,支部每次开会都很热烈,真正做到了“民主集中制”。另外,支部关心成员的生活,如果一人有难,肯定会八方支援。

第三,支部重视年轻力量。年轻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力量可能相对薄弱,在申请课题的时候,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会帮助年轻教师一起申报,并从科研绩效里面提取部分,作为对年轻教师的奖励。渐渐地,支部内部形成了一个传统:对年轻人要帮,对“老人”要虚心。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激励倾斜、机会倾斜和经验传授,使得年轻教师快速进步,并且让他们变得更好,而学科传承与创新不断取得进步,老教师也变得更好,最终使得整体学科专业实力全国领先。

走着走着,这一群人就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走出了属于自己党支部的天地,走向了通向卓越不凡的殿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