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梦想 砥砺前行

2016-09-19
单位(作者):王聪

【王聪: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炼铁新技术党支部组织委员,北京市优秀团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硕士阶段共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 4 篇被 SCI、3 篇被 EI、3 篇被中文核心收录,1 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

8e6fe08d05e485c6f0ad9014c5c62de1.jpg

这是我在北科大的第七个年头,到了要和母校说再见的时候,心中充满不舍。每当回忆起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往事,心中便充满感激。感谢自己,在最失败的时候没有放弃;感谢老师,一点一滴教导我如何做科研与如何做人;感谢身边的朋友,在我最低迷的时候依然陪伴着我。

                  对于学术  不只是热爱

对于学术,我不只是热爱,而是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研一下学期,我们开始进入实验室并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老师分给我的课题是一种新型高炉炉缸部位的耐火材料基础研究,这种耐火材料目前只有日本生产,而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借鉴日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研发出一种类似的材料,但对于这种耐火材料在高炉条件下的性能却很少研究。如果能很好的评价这种材料用于高炉中的效果,并解释其机理,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炉炉缸部位耐火材料的发展。但耐火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而我所在的专业是冶金工程专业,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挑战,我勉励自己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踏实做好每一步。在参考大量的英文文献后,我决定先从材料的基础结构研究,然后从不同条件下的氧化侵蚀入手,最后分析不同条件下的炉渣侵蚀。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实验室,经常看文献看到晚上 12 点左右才回宿舍。日子一天天过去,桌上打印的文献一层层加厚,电脑里的数据不断增加,各项研究内容的机理不断明晰。慢慢地,我发现我所看的文献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接近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研究”。在研究氧化侵蚀模型中,课题组一直想用周国治院士的“周模型”来试试这种耐火材料的氧化模型,但也一直存在着问题。在阅读了周国治院士的大量论文后,结合国内外的大量氧化模型,我成功地测出了该种材料的“氧化特征时间”,这一结果有助于对比此种材料与其它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该材料的性能。

                亚洲钢铁年会  代表的不仅是学校

亚洲钢铁年会,代表的不仅是学校,而是中国钢铁冶金科研工作者的形象。2015 年 10 月 5 ~ 9 日,我有幸可以参加在日本横滨举办的第六届亚洲钢铁年会。亚洲钢铁年会由中国、韩国、日本、印度 4 个国家的钢铁协会联合举办,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钢铁冶金科研工作者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我所汇报的内容是炼铁工序中的烧结研究,目前日本在这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在投稿阶段和 PPT 准备阶段,我和我的课题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在去日本前,我收到了组委会的日程安排表,与我同一会场同组汇报的共有 5 人,除了我以外,其他 4 人中 2 人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和东北大学、1 人来自印度、1 人来自韩国浦项大学。经过搜索,我发现其它 4人均是烧结领域的专家,这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且会议中没有同声传译,所有人都必须全英文演讲,而我在国内还未受过此项训练。到达日本后,我就在酒店里一遍一遍的练习,通过手机软件纠正自己的发音,并控制好演讲时间。在报告当天,我顺利地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答了韩国教授的两个问题。4 天的会议结束后,我们在日本钢铁协会的带领下参观了世界最为先进的钢铁厂——新日铁,参观了钢铁制造的整个流程,在交流参观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日本钢铁冶金技术的领先,并由此萌发了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钢铁强国的想法。

“所谓光辉岁月,不是成功后的闪耀,而是在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每当读这句话时,我都能回想起一个人在实验室看文献、处理数据、写文章的场景。我从来没有追求过成功后的闪耀,只是内心那一份偏执的热爱和强烈的求知推动我一步步向前,而这一段路程也造就了属于我的光辉岁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