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重庆记忆重庆棒棒军社会调查实践团成员们在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这一群体后,决定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深入调查,从而进行帮扶。通过对实践团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针对他们无固定组织,流动性大,维权意识薄弱,社会福利保障不足等问题,实践团根据实践结论撰写《致重庆市政府建议书》,通过监管平台的搭建,让他们可以准确地将劳动力输出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获得更为合理的劳动报酬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棒棒军”是对山城重庆一群以一根木棒和尼龙绳为主要劳动工具、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一个特定群体的形象化称呼,是重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经济社会现象,与重庆火锅、三峡风光、红色革命文化等共同形成了山城独有的巴渝文化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棒棒军”与当今的现代交通物流无法比拼,艰难地生存在夹缝中,日渐消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央视在《了不起的挑战》中曾介绍过这一特殊人群,镜头里棒棒朴质的笑容、与命运斗争的不屈和面对家人的柔情深深地触动了实践团的成员们。因此,北京科技大学重拾山城记忆—追寻重庆棒棒军实践团开展“追寻山城记忆—重庆棒棒军”研究调查型活动,对棒棒的生活现状予以真实呈现,让更多人了解这样的一批人,帮助他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关注,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7 月 25 日,实践团到达重庆市南岸区。访谈组及实践组成员首先在重庆各地寻找棒棒军,踩点记录他们的分布。与此同时通过街头随机采访等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随后的几天,实践组成员通过向拜他们为师的形式和他们一起工作,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
7 月 31 日,就“重庆市民对棒棒军了解关注度”这一问题,实践团印刷了 500 份调查问卷,在重庆各地分组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 460 份。调查显示,重庆市民对棒棒军的了解程度按年龄从大到小依次降低,不少年轻市民甚至出现“没听过”这类回答。相比之下“关注度”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更为集中,绝大多数市民表示“没有关注”。
8 月 2 日中午,团队成员通过微信众筹平台筹集资金 1100 余元,并开展名为“一碗免费小面”的“谢师宴”活动,邀请当地 150 名棒棒军参与活动,免费领取一碗重庆小面作为当日早餐。活动目的其一在于“谢师”,表达实践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而产生的感恩之情;其二在于“传爱”,向棒棒军群体传达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敬意。
8 月 3 日,实践队员联系重庆晚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希望为这个即将没落的行业留下他们应有的历史印记。大量关于实践团活动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通过实践团的社会实践,重新认识并开始关注这样的一个群体。
8 月 5 日,实践团离开实践地,进入实践后期成果转化阶段。成果转化组成员根据在重庆实践时候的所见所感,撰写主题论文《外出务工农民生存现状及社会影响调查研究》,就“外出务工农民生存现状及社会影响”这一主题进行探究,以山城棒棒军为蓝本,映射更为广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实践团调查采访中,实践团发现棒棒工普遍具有年龄偏高,收入偏低,社会福利保障不足等特点。他们多数属于农村户口,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保障;自身收入的微薄又阻挡了为自己购买保险的道路。同时,由于棒棒工群体无组织,流动性较大,经常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且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维权意识不强,经常陷入劳务关系纠纷。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向重庆市政府提交了有关统一管理棒棒军的建议书,希望能够为棒棒们争取一定的社会保障,增大他们的业务量,同时也满足市场刚需。《致重庆市政府建议书》将实践团的实践结论,以及实践团对棒棒军行业的转型方案等正式反馈给重庆市政府。希望通过统一监管平台的建立,统一收录棒棒军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年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登记在案,实施统一管理。为他们统一购置保险,保障他们的安全,维护他们的利益。甚至为他们定制统一工作服装及工作证,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对棒棒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于未持证上岗的棒棒予以惩罚(罚款或吊销工作证数日等)。作为棒棒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客户可以向该监管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调解棒棒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创立新的工作模式,通过APP 和手机定位帮助棒棒和雇主更快进行联系。
本次实践通过寻求媒体报道,使棒棒军们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截止目前为止,重庆晚报相关微博已有32 万浏览量,许多网友点赞评论这种坚强不屈,负重前行的棒棒精神。
对于棒棒军群体而言,实践团队里的这群大学生的造访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他们的生活困境和职业现状,但两周的相处甚至是一个清晨的感动,却实实在在的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也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