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道路上“ 从0到1 ”

2017-06-14
单位(作者):雷童

“你们为什么取名‘从0到1’呢?”面试工作室的学生问道。

“我们不仅定位在帮助最开始的想法变为现实,更期望能通过跨界结合的方式实现融合创新,这样的创新将是引领潮流的。”

短短一年,除了成功推动星空酒店斩获2016“互联网+”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北科大创新创业工作室助力一个又一个实践类创业团队和活动“从0到1”,从孟子居到禾欣公益创业、Aeroband空气拨片,从北科营销大赛到甘肃秦安电商扶贫……越来越多的团队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取得长足进步、为人熟知,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深度指导接地气

“商业计划书怎么写?”找创业工作室。

2014年9月,邓张升敏锐发现所带大一新生杨国庆已经成立了公司,名叫“孟子居”,专营山东坚果等特产。“当很多人还停留在想法的时候,有人去做出来了,这就是创业者素质。”邓导分析到,于是他对杨国庆的团队高度关注。邓导曾师从邓立治副教授学习商业计划书并参编出版了《商业计划书:原理与案例分析》一书。他在火车上为孟子居的第一版近七八十页的商业计划书一字一句、一图一表地做批注提修改意见。学生看了很是感动,至今珍藏着这一版计划书。历经数次修改,“有些看头”后,邓导为其先后引荐专家曹辉、张文新、王未卿、邓立治等,进一步提升制作和演示的能力。

“团队成员怎么选才靠谱?”找创业工作室。

工作室的辅导员熟悉学生,因而能快速推荐有潜力的学生给到创业团队。Aeroband 空气拨片项目负责人牛亚锋找到工作室时,只有产品没有清晰的战略和充足的团队,导员迅速为其对接三四个相关社团和比赛平台、推荐实力学生,第一次参赛便夺得我校金奖、经管创业实践营数万元校友基金资助,前后间隔仅两个月。

生态融合强创新

“创新从哪里来?结合是创新的一种方法。”

一方面,工作室推动优质的创业向社会实践转化、融合创新,如2016年工作室多方牵线搭桥、精心策划,与孟子居一起来到我校对口扶贫点甘肃秦安,实现创业和公益的结合;另一方面,工作室也在促进合适的社会实践向创业孵化、向创新升级。

作为我校公益类社会实践典范禾欣少儿服务实践团,在2015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后,面临管理难度变大、社会资源紧缺等发展问题。他们也曾参加过一次创业竞赛,无奈缺乏思路和经验,铩羽而归。工作室结合目前禾欣的发展情况,指出相比社会实践,创业竞赛的独特优势、丰富资源尤其是市场导向的创新思维,禾欣创始人王靖也认为“以赛促建”是有利契机,重新点燃激情。2016年11月,禾欣公益创业团队重整出发,6年的社会实践基础与公益市场融合的创业思维相结合,一举拿下“摇篮杯”公益创业赛唯一金奖,并在经管学院创业实践营中获得校友资助3万元,为全场最高额度。

工作室相信跨界结合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不断牵头促进不同团体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工作室举办管理协会与索思科技协主席团跨界交流会、我校首届“创业×社团”跨界交流会……创业团队和社团来“打开天窗,一起预见”,跨界头脑风暴。工作室走到社会,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流程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与团中央、清华出版社、卓众出版社、清博大数据、太库孵化器、中关村创业大街、百度、Oracle 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

定位互补善协作

“学校已有创业中心、校团委创业中心、创业协会,为什么还要有创新创业辅导员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已有深入思考:工作室不重复已有的工作,而要发挥成员独有优势——“最贴近学生需求、最了解学生痛点,与学生互动最强”,紧紧依靠学生、差异化定位,同时与学校部门、专家老师、创业学生团队协作好。于是,工作室做了三件事。

一是立足深度指导学生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也是工作室业务范围。计通学院辅导员李毅萍重点指导了互联网项目团队,指导“基于脑电波应用与信息处理的意念四驱车”在国际大学生iCAN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获一等奖等,机械学院辅导员杨锐杰指导“一种摆式压缩空气储能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校内选拔赛一等奖,正准备国赛。工作室的辅导员们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协作共进。

二是积极协作各部门工作。经管学院团委书记苏烜不仅帮助学生修改商业计划书,还多次邀请邓立治为学生从选题组队、计划书撰写到路演培训作指导。工作室积极配合学生处、经管学院、校创业中心、校团委创业中心、经管创业实践营工作,为学校整体创业工作推进做了较大贡献。辅导员们积极向邓立治、王未卿、王志良等教授请教专业知识、竞赛经验,双剑合璧,效果明显。星空酒店项目就是在邓立治和邓张升两位老师共同指导下,一举夺得互联网+ 全国银奖。

三是成立了工作室学生运营团队。这是一支富有创新精神、高强执行力的学生团队。在雷童、李兆超等大三学生带领下,来自多个学院25名学生共同负责“北科大创新创业工作室”公众号运营、内训、品牌、外联。今年还成立了互联网发展与创业方向研究小组,坚持到清华大学旁听互联网商业模式课程、自发研究互联网发展、指导社会实践。

正是这群拥有“理想主义、共享精神、平等包容”价值观的团队,时刻洋溢着快乐与激情,吸引越来越多同学加入,而工作室也发挥平台作用,为工作室学生提供优质的创业项目资源,实现了良性循环。一半的学生从创业团队的“服务者”变为了“参与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道路“从0到1”。

在经管楼501,挂着一幅1998年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先生题词:创业从来无早晚,天外须知还有天。北科大“从0到1”创新创业辅导员工作室并不是为创业而创业,而是带领学生深刻地理解人性需求、理解市场价值、发现“胆大心细”的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同时褪去纸上谈兵的书生意气,在实事求是中创新发展。未来将携手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打造北科创业教育新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