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教育部公布2017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名单。我校共有4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吕昭平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熵合金的相形成规律及组织性能研究”,揭示了原子尺寸、混合熵、混合焓及熔点等因素对高熵合金相形成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预测高熵合金相形成的判据;阐明了合金化元素对高熵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建立了高熵合金的合金化准则,为强韧化高熵合金提供了方向;研发出多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型高熵合金体系,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高熵合金材料,有力促进了高熵合金学科领域的发展。该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
朱维耀教授主持完成的“低渗砂泥交互油藏压裂开发理论和技术及应用”,首次建立了反映薄互层砂泥交互及裂缝形态和非达西渗流特点的单相稳态、非稳态、两相的压裂井(直井、水平井)各种井网流固耦合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和有效动用渗流数学模型;创新形成水力压裂裂缝在砂泥岩薄互层地质界面断裂扩展判识方法,创建了砂泥交互界面复合力学参数表征方法和砂泥复合界面压裂裂缝断裂准则;发明了油藏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物性参数测试、微观大视野可视化驱替、宏观非均质驱替、平面、纵向非均质1 注4 采井组模拟、调堵剂运移模拟等实验方法和装置,形成了系统的非线性渗流模拟技术。“低渗砂泥交互油藏压裂开发理论和技术”已成为了低渗透油田持续高效开发的接替技术。该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荣教授主持完成的“电弧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及应用”,实现了电弧炉炼钢终点控制技术的集成与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电弧炉生产的冶炼周期长、质量不稳定及生产成本高等重大关键问题。该技术以高效、优质、低耗生产为目标,以非接触钢液连续测温、炉气成分在线分析等新方法为核心,采用复杂多源数据同步分析方法研发了电弧炉冶炼终点预报及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弧炉炼钢终点控制和智能化冶炼的技术突破。该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邢奕教授主持完成的“钢铁行业烧结、球团烟气半干法脱硫集成技术及应用”,发展并完善“密相系统传质理论”,确立了半干法脱硫技术的主导地位和技术理论体系;研发了三类半干法工艺,进一步实现了脱硫与除尘协同净化的技术集成、减排与节能的功能耦合;研制了一系列的工艺设备,确保脱硫系统高效低耗运行;调整优化配套风机方案,在行业内率先彻底取消旁路,合并风机大幅降低运行电耗,节能40% 以上,并实现生产设施与环保设施100%完全同步运行;有力的推动了行业环保技术与装备升级, 为国内同类技术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发挥示范作用。该项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
2017 年度共有312 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118 项,二等奖193 项,8人获得青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