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看来,相对于刘应书曾经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大奖来说,近期他所获得的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奖项,也许只是一个小奖。但刘应书却格外珍惜这份荣誉。自1999年入职北京科技大学以后,作为一名教师,他以在教书育人方面获得认可感到更加光荣。
近二十年,刘应书坚持走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先后开设《创新思维及科学方法》、《气体分离与环保、能源及生命安全》、《工业生态学》、《气体资源学》、《热能工程前沿导论》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爱好与学习的关系、理想与专业的关系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刘应书一直按“礼、信、勤、洁”要求培养学生。“礼、信、勤、洁”是他学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也是一直在上的课。对于这几个字,刘应书有自己独到而具体的阐述:礼——做事先做人,要讲礼貌,要懂得感恩,要亲切有礼; 信——为人处事必不可少的品质,别人交代你的事情,要及时回信,做科研、做学术、做人都要诚信,要守信,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勤——一周有效工作时间要超过60小时,要坐得住冷板凳,做实事,集中力量去解决问题;洁——不仅自身讲究卫生,实验台也要干净整洁,乱七八糟的环境必然产生稀里糊涂的头脑。
刘应书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他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从来不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大教授的架子。学生帮他抬东西,完事之后,他总会亲自送到电梯口,挥手再见,直到电梯门关上。刘应书经常对学生说,我们常常有很多和其他师生、同事、单位的合作,要懂得珍惜和感谢这些机会,感恩别人的信任,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才能促成一次次的长期合作,才有成功的基础。
刘应书愿意走近学生,俯下身来,平视,鼓励、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发现学生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会放下手里千头万绪的工作,抽时间来和你谈心,亲切开导你,帮你分析问题,找出办法;他尊重学生的想法,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又患得患失的时候,他从不约束你,而是选择给你支持,做你的后盾。
能源15级学生王翼修完《气体分离与环保、能源及生命安全》新生研讨课后,给老师写信表示感谢:“刘老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您这样的大师,我们既敬畏又仰望。您对我们学生,关爱关照,既重视求知,又重视做人。感谢您平安夜给我们准备的小礼物,感谢您的教诲和陪伴。在您的身边,如沐春风!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内心的叹服和感恩,唯有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王翼同学没有食言,大学四年,在节能减排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中,他都获得了好成绩,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毕业时,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三,顺利推免保研。类似王翼这样,以刘老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前行的学生还有很多。
“精力充沛”这个词用来形容刘应书,可以说是相当准确,他每周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他要求学生做到的60小时。毫不夸张的说,梯队里几乎每个学生都曾在凌晨两三点收到过老师的回复邮件,有时候是关于工作的下一步安排,有时候是改的面目全非的论文。大到选题把控,小到标点符号的使用,一篇文章,他通常要改3~5遍才放心。在他的影响下,908实验室夜晚常常灯火通明。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激励团队人员,培养和打造了一支学风严谨、求真务实、勤奋刻苦、团结协作、战斗力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梯队的研究生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团队人员先后多次获得三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十佳学术之星称号,获得中国博士后创新计划、特聘副教授等项目和荣誉。
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之余,刘应书还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发展,刘应书在青年教师进入课题组之初便帮助他们规划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方向,在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中,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指导。他还不定期地与年轻教师开展思想交流,解决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在科研工作中,刘应书经常就科研方向与学术问题与青年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协助青年教师与海外知名学者建立联系。青年教师申请课题时,刘应书对选题方向进行指导,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反复修改。在他的帮助下,课题组青年教师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除了开展纵向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刘应书还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面向社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把科研成果用于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为帮助青年教师与社会需求接轨,刘应书亲自引荐他们与企业接触,签订横向课题,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遇到的沟通以及技术问题。刘应书常说,我这个年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年轻人建平台、搭梯子,把我们手中的科研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
“他是我们的人生导师,是我们的榜样,更是我们的知心伙伴。”,同事和学生的肯定,就是刘应书获得的最高荣誉,最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