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由四名成员组成。作为学校19年支教历史上第一支奔赴甘肃志愿服务的团队,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刘文颖便是其中一员。
刘文颖的本科为德语专业,研究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支教过程中,她主要担任八年级政治老师,并担任学校广播站指导老师和演讲与口才兴趣社老师。
心之所向 支教启航
刘文颖的支教宣言是“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谈及选择去秦安支教的原因时,她强调了自己的初心与热爱。在大二到大四期间,刘文颖一直有支教的经历,并逐渐喜爱上这件事情,“大一大二加入的社团多了可能会感到迷茫,在象牙塔里呆惯了,想换一种环境,去看看真正的西部是什么样子,更希望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真与美好。”最终她来到了甘肃省的深度贫困县秦安县并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从“学生”到“老师”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容易,因此,支教团成员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不断地向当地经验丰富的教师取经、认真撰写教案等,每个人最后都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刘文颖主要负责担任八年级政治老师,在开学之前就会提前找最新的政治教材、老师授课的视频,跟当地的老师询问教学情况,有针对地做一些备课安排。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能是支教团成员与当地老师教学最不同的地方。如何改变学生对政治枯燥无聊的看法是她一直在探索的,为此除了每节课的多媒体讲授,通过看视频、照片这种方式帮学生拓展视野外,每周还会让学生自行组织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站在讲台上的感受,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刘文颖同时也会兼带语文课,通过这种不同课程的体验,包括有问题时其他任课老师的帮助,也让她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刘文颖更关注的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作业方面,包括通过参与考试阅卷发现的问题,她会随时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用较短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学习。
分工明确 成效显著
由于支教团四个人的专业特长各不相同,他们的分工比较明确。刚开始进入学校工作时,就结合学校需求和自身特长,帮学校完善与开设了校广播站、纪检部、文体部和宣传部,从宣传招募到面试选拔再到公示,选拨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刘文颖作为四个人中唯一的文科生,主要负责学校的活动策划、撰写稿件、文字校对等工作,担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的评委。
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刘文颖还担任学校广播站指导老师和演讲与口才兴趣社老师。为了保证播音质量,她帮助学生进行审稿工作,以及发音与写作指导,同时增添了像历史上的今天及英语角的播音模块,使学生们在参与的同时自己各方面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秦安县举办的普通话推广栏目还是学校的各大演讲比赛,这些学生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另外,结合学校需求,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刘文颖还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兴趣社团,在社团里除了讲授基本的口才训练方法之外,她每节课都会为学生们提供大量展示自我的机会。事实证明,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整个校园“活”起来了,得到了学校领导与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同样支教团也收获了很多学生的喜爱,让他们倍感欣慰与幸福。
相伴四季 情深谊长
刘文颖一直思考的是如何跟学生做真正的朋友,如何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正在经历的喜怒哀乐。团队尝试各种方法,通过开联谊会,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主动沟通,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加强彼此的亲近感。
支教团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个人都收获了学生们真挚的情谊与依赖。刘文颖回忆道,在最后走的半个月里,学生们写小纸条,倾诉他们对自己的喜爱与不舍。最后一节课,学生们秘密举办了一场欢送会,刘文颖谈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女生唱刘瑞琦的《房间》,回忆了他们和老师共同度过的美好而难忘的一年。“当时我的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当时大家都在哭”,说到这,刘文颖不禁动容。
刘文颖动情地说到,希望她的学生们保持一颗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单纯,勇敢,善良,美好的心,努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回去看看他们。
这次的支教行不仅让刘文颖收获了一群可爱的学生,更是因为深入最基层去调研,加深了她对贫困地区的认识与感悟。在这期间他们通过学校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和桥南中学的帮助,有机会进行了下乡走访调研活动。刘文颖感慨,通过走访才真正体会到了很多家庭的不易,并更加珍惜今天所过的生活。她认为,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关注那些家庭条件稍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要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贫困而放弃学习,因为贫困是暂时的,而努力拼搏出的幸福人生才是长久的,并且希望对贫困地区的帮扶行动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把它作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