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习近平等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2018年度,我校共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完成3项,参与完成4项。根据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统计,我校获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1项参与完成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未统计在内),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八。
张跃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吕昭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张深根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张欣欣教授等人参与完成的“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谢振家老师参与完成的“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刘国权教授参与完成的“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段小丽教授参与完成的“区域环境污染人群暴露风险防控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张跃教授主持完成的“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展了金属直接热氧化与激光限域制备技术,提出了界面诱导控制生长一维氧化锌新结构的学术思想;建立了界面多场耦合效应调控载流子行为的新方法,研制出多种新型冷阴极和功能微纳器件,实现了在先进国防武器装备上的应用。
吕昭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项目围绕新一代结构材料——块体非晶合金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非晶合金原子结构特征及原子堆垛的普适规律,提出了非晶合金强韧化的新思路和组织调控机制,建立了在无序固体中通过有序结构强韧化的新理论,实现了组织性能的可控制备,催生了新的非晶结构和强韧化研究方向,不仅为澄清非晶合金原子层次的堆垛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发展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张深根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发明了无氰全湿提取贵金属、高值合金直接电解、重金属污染防控等技术,实现了战略金属经济绿色提取;获美国专利2件、中国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28件,申请了PCT2件、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6篇,将战略金属再生技术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再生贵金属产线,近三年新增销售42.78亿元、新增利润7.32亿元,减少采矿5235万吨、节能60.6万吨标煤、碳减排213.9万吨、节水1.16亿吨。
此外,我校杨仁树教授主持完成的“煤矿岩石井巷安全高效精细化爆破技术及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针对高效利用炸药能量和有效控制爆生裂纹扩展等问题,发明了井巷掘进爆破新技术,开发了井巷爆破掘进智能设计系统,发明了岩巷钻装锚一体机,实现了“精准、高效、安全”的精细化控制爆破,保障了我国煤矿井巷安全快速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