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华:我为“ 课程思政” 代言

2019-05-15
单位(作者):范兴乐

“课程思政”对高校专业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说它熟悉是因为很多教师已将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融入课堂之中,说它陌生是因为大家没有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系统挖掘提炼出来,没有主动思考课程如何更好地育人。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而不偏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的张英华老师,看他如何为“课程思政”代言。

“让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964年,张英华出生在千年古县——河北赵县,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蹉跎岁月的他更懂得“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1986年本科毕业后,张英华服从学校安排留校任教,从此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面对成长在红旗下的新时代新青年,张英华重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带领学生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红色音乐在校园内外传播;他亲自为学生讲党课、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课堂之外的言传身教, 张英华更注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讲到阿雷尼乌斯方程时候,他恰如其分地嵌入潘建伟、屠呦呦等现代优秀科学家的事迹,教育学生不断创新,增强国家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以此来印证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激励学生胸怀科技报国壮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在看到辽阳女护士见义勇为救起心脏骤停老人事迹之后,他以小见大,引发安全专业学生对于个人良知、社会担当的思考。张英华在专业技能知识讲授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导向,让思政教育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与思政课程形成同频共振的效果。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张英华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印象深刻,也意识到教师立德树人责任的重大,在他看来,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因为家长把学生交给学校老师,不只是爱的接力,更是信任的重托。他针对学生成长背景不同、需求不同的情况,提出“分层培养,重在引导”的新生教育方案,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点滴式”感染融入发展迷茫学生教育之中,他自己家阳台上同一花种、同时撒种、同时施肥浇水,但一个月以后朝阳的那株长的特别高,中间的那株中等,最里边那株特别小,由此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还得尽量往前坐,离老师、黑板近点,每天的收获就会大点,日积月累效果就出来了。

未标题-12.png

虽然张英华将沉甸甸的责任“托在手上”,但他更明白要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刻在心上”。张英华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他要求学生锻炼“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谋、谋事能成”的能力,指导的本硕博各层次学生多人次荣获优秀毕业论文、国家奖学金和全国大学生安全创意大赛等荣誉。

 “课上课下在校离校师生一辈子情”

“三尺讲台就像我的另一个家,学生是我的家人,我像装修家一样设计每一堂课”,张英华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课堂结构设计、时间掌控到服装领带都力求一丝不苟。从教30多年来,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学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元素相融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真正做到润物无声。

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10+3+15+5+80+5”的“张英华课堂教学模式”已然形成。每次上课前,他都提前10分钟到教室预热幻灯、准备上课;课前3分钟,教大家做手操,等学生入座;铃声一响用大约15秒大声说一句格言或励志话语,比如“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着我们去实现!”;前5分钟回顾上次课的要点;讲课80分钟,穿插课堂提问与互动,并设置才艺展示等加分环节;最后5分钟总结,亲切提问后排同学,了解听课效果。

张英华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教育,课下甚至毕业后的引导也是一种教育,因为这是师生情谊的延续,是爱的传承和升华。一届又一届的轮回,一届又一届的牵挂,张英华陪伴了无数学生的成长,学生毕业后他也时刻牵挂着每一位学生,在学生遇到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时,他耐心地聆听,不断开导,给予他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情感的交织,如同春雨感化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真正诠释了一日师生缘,一辈师生情。他的研究生毕业时会主动留下对母校的赠言,十几年来已有厚厚一摞;毕业好多年的学生还会在微信群交流工作、生活中的琐事,逢年过节互相祝福;他资助的贫困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时的一句“谢谢您,张老师”让爱生如子的张英华红了眼眶、暖了心房……

从教3 0 多年来,张英华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愿为“课程思政”代言,继续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奋勇前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