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特的建立在生铁基础上的钢铁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浩瀚精深,了解古代中华文明,梳理历史脉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正在《冶金考古学》课堂上热情洋溢地讲授着专业知识,并将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同一时间,他主讲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在网络上被数以万计的学生在线学习,阅读量已超过10万次。
“课程思政,我们一直在行动!”团队负责人、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强调。自1974年,北科大成立冶金史编写组(现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以来,科学技术史团队就在柯俊院士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冶金史的工作,尤其是在课程育人上持续发力。目前开设了冶金与材料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
科学技术与社会、技术史与工业遗产等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将中国古代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纳入教学大纲、课件、作业、试卷中,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其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并实现建制化发展的高校之一。科学技术史学科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2009年被批准成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8、2012、2017年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取得排名第一或A+的好成绩。潜伟教授在讲述学科学院发展历史的同时,还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政治过硬、专业过硬,每年就业时都成为各大企事业单位抢夺的‘香饽饽’,很多毕业生已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成为业务骨干!”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我们团队多年来一直坚守的教学理念。”北科大科学技术史学科第一批科研教学人员、曾担任多年党支部书记的李秀辉副教授认为。老一辈科技史团队教师们,如科技史学科创始人柯俊院士、资深教授韩汝玢、孙淑云等,都十分重视课程育人,课上课下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经过一代代的传承,现在我们科学技术史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地推行着“课程思政”理念。“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是这样做的。”在李秀辉主讲的《中国古代史》本科生公选课上,从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讲述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对比,她用讲故事的方式牢牢吸引住“00后”大学生们的注意力。
随机听课采访中,记者还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史》、《文化遗产概述》、《文物保护理论与方法》等课堂上,章梅芳教授、魏书亚教授、陈坤龙副教授等也在激情满满地开展着课程育人的教学活动,他们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都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将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等植根于广大学生心中。
博士生梁斌谈到,自己从事文化产业规划和古兵器研究保护工作多年,选择北科大科学技术史专业继续深造,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权威殿堂,为我们提供了人文与科技之光相辉映的平台,更看中的是老师们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专业与热诚。课堂内外,教师们将专业知识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切对我们今后深入开展文物保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做好科技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硕士生周辉说,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与老师们的交流,我们青年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惊叹于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本科生苏溢涛认为,学校开设科技技术与社会、中国古代史等选修课,带给我们新时代“00后”大学生一种对科技、对历史、对科学的全新体验和感受,通过课堂上老师的精彩讲述,对我们中国、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技术史教学团队在接受采访中谈到,“立德树人是我们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我们的职责。去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教务处和团队多次沟通研讨,共同探索新时代专业课程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展望未来,我们将发挥学科优势,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做好课程育人工作,激发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落地见效、行稳致远,为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工作贡献力量,争取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