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有言胜无言

2020-04-15
单位(作者):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韩伟(导师张培昆)

 作为本科17级学生,在最初入学的第一年,是没有本科生导师这一制度的,那个时候的我们,日常生活还由小班主任和辅导员来负责。而我的大班主任——张培昆老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角色。对我来讲,那时的班主任是班会时候认真听我们分享、交流的老师,是偶尔给出恰当建议的解惑人。

不过这一切在一年之后,因为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出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最开始当我知道我的大班主任成为了我的本科导师之后,更多的是感到庆幸,因为比起其他同学,我省去了跟导师自我介绍、彼此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虽然仅有几面之缘,聊天次数也不多,但我和张老师至少已是彼此熟知。在建立本科生导师群后,张老师详细向我和其他几位同学介绍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我们开始约好定期见面的时间,而地点往往因时、因地制宜。就这样,本科生导师制度开始并一直影响着我今后的大学生活。

彼时,正是大二,能动专业的课业繁重,由于双语的专业课、专业实验课以及一些基础必修课开设在了同一学期,每天奔波在楼宇间已是常态,渐渐地,我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心中也十分焦虑,迫切需要一个人来帮助我疏解这种烦恼。这时我想到了张培昆老师,于是我主动联系了他,进行了我们的一次约谈。

那一次的辅导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刚开始谈话时我比较拘谨,但是张老师接地气、贴近年轻人而又幽默的表达方式,将本来隔在谈话间的薄冰融化殆尽。我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可以和张老师成为很好的朋友,而不是彼此间语言表达十分书面化的广义师生关系。于是,我们从学习节奏、学习难度,聊到学习方法;又从学习聊到工作生活,毕业去向,不是严肃的探讨,而是像朋友一样吐槽、交换观点。至于结果,四个无比精确的字可以概括:受益匪浅。

第二次约谈,方式较第一次谈话更为新奇,我们在逸夫楼一楼瑞幸咖啡店前约见。接到电话后我从广播台匆匆赶去,见面后,老师说:“天气冷,咱们来点喝的东西。”过了一小会儿,我们的手中各自多了一杯热咖啡。因为张老师马上有课、时间有限,我们就站在那里边喝边聊。当时是大三的上半学期。

寒冬时节,是我心绪繁杂、无法专注的时候。又联想到老师找我谈话,心中多少会比较忐忑。不过这种情绪没有持续太久,老师从冬天的校园生活问起,依旧是幽默、丝毫不端架子的口吻,让我的心情也放松下来。于是我的话就多了起来。几分钟后,老师顺利地成为了我的倾听者,听我说着自己在学习上、心态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情况,不时抛接梗,巧妙地给出了不少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谈话这个严肃的词语,已经不适合用来形容这次交流,我更愿意称之为“聊天”。

这次聊天比起以往更加自然,也正是受此启示,让我在心中暗暗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让这个学期的加权平均成绩变得更好一点,不枉所有辛苦,更不辜负张老师。虽然由于大一大二的成绩不佳,我已经无缘保研,但张老师说的很对:“现在你还很年轻,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我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就这样甘愿普通下去。我想,对于努力这件事来讲,最好的时光,就是现在。

时间来到现在,我坐在电脑前,敲出这几行字,我达成了上个学期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加权成绩取得了一些进步。2020新年之际,我同老师彼此问候祝福,亦师亦友,这种让人心窝发暖的相处方式,我十分喜爱。

我想,这深沉的师恩,应有言、胜无言。谢谢您,张老师,在我最需要您的时候,您就在那里,点拨我、鼓励我,让我有了变得更好的理由与方向。希望我和老师都能在春天到来之际,变得更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