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个“平常”

2021-01-11
单位(作者):李忠富 郑亚鹏

侯新梅,女,1979年12月出生,2009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博士学位,现任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洁净钢用新型耐火材料的可控制备、高温界面反应动力学及理论模型的建立、高性能陶瓷制备新方法及在电化学等器件化方面的功能化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担任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Scientific Reports》和《工程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博士后基金通讯及会议评议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等科技奖项及荣誉称号。

漫漫求索科研路

2004年,侯新梅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国治院士从事冶金物理化学研究。由于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与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基本没有关联,在博士阶段学习中侯新梅遇到了好多“难关”。

要想写好博士论文,首先要过“文献关”。面对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阅读、吸收专业文献,并从中发现研究创新点,这是侯新梅科研道路上的第一关。为了过好这一关,她抓紧一切时间汲取专业知识,尽快熟悉自己的研究方向。那段时间,侯新梅每周都会有三四次通宵达旦的阅读、思考。天道酬勤,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后,她已经把相关方向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梳理清楚,也明确了自己的研究课题——耐火材料氧化反应的机理研究,她希望从根本上探究影响耐火材料氧化反应的因素,为耐火材料氧化反应问题的解决给出指导性意见。

在研究方向确定之后,关乎成败的“实验关”摆在了面前。氧化过程涉及到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实验,每次实验耗时长、精度高,经常需要日夜看守。靠着北科大的“铁姑娘”精神,侯新梅自主研究搭建实验设备,吃住在实验台前,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实验。

“数据关”是博士生涯最“难熬”的一关。在一次新的纤维材料合成实验中,新合成的材料形貌很好,但重复性很差,一直未能再次成功合成。侯新梅反复调试实验条件,查找原因,终于发现是一种实验原料硝酸铝在配制时的浓度计量单位由质量浓度被错改为了摩尔浓度问题造成。经过十天的连续作战,实验最终获得成功,该种新材料被成功地运用到太阳能电池的纳米光电器件上。在研发一种CMA新型耐火材料过程中,侯新梅更是尝试了数百次实验,彻底掌握了这种材料合成的工艺参数。她发明的这种新型耐火材料产品,具有更好的致密性,用到钢包内衬上,有很好的保温性能,服役寿命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并且具有更好的高温性能和净化钢液功能,有望替代现有耐火材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不懈的实验探索之后,侯新梅的一篇篇SCI论文陆续被刊出。由于优异的科研成绩,侯新梅荣获学校第三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称号。经历5年的科研生活之后,她的博士论文内容十分丰满,得到了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在2010年被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2012年获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曾有人不解地问她做基础研究不像做工程研究一样可以直接为社会创造很明显的收益,其意义何在?她说,“基础研究虽然没有迅速直接产生明面的效益,但它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未来,自己的工作是对未来密码的一种探索。”

孜孜躬耕育人田

2009年,侯新梅留校任教。在这急促的身份转换中,最大的挑战在于科研上的“断奶”,要学会独立承担和开展科研课题。她带领团队一起查阅文献,一起动手尝试,完成了在线测量材料在高温含水条件下反应行为的设备的设计。她参与梯队实验室建设,负责搭建高温陶瓷服役过程性能原位测试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她不断探索,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专家。

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二大身份转变在于由“独行”变为了“众行”。为了做好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她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认真听课备课助课,从零开始完成并完善了所授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她还关注科技发展前沿,使自己的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紧跟科技发展,保证了课堂内容集知识性与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她先后承担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冶金物理化学(英文)动力学》等多门课程,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肯定。

对学生来说,侯新梅既是科研上的领路人,也是生活上的知心大姐。她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攻克科研上的难题。带研究生后,让她触动最深的就是文章的修改过程,这个过程是互动的,她对学生的文章给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意见修改之后,她再提出意见,如此重复,直至文章达到理想水准。为确保文章的严谨,有时一篇文章需要反复修改几十次,经常有学生在凌晨把文章的修改结果发过来,她也会在第一时间将修改意见反馈回去。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科研上的讨论交流,与学生成为科研上的良师益友。截至目前,侯新梅已经培养毕业博士4人,硕士16人,其中有1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次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1人次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提名,1人次获得博士后博新计划等荣誉。

不忘初心来时路

在最初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的时候,侯新梅的梦想并没有很大,只是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日积月累,她不断地提高自己,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从2004年至今,侯新梅在冶金用耐火材料的设计、材料高温性能以及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11月侯新梅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化工学院活法冶金中心访问研究,由于成果显著能力突出,外国导师邀请她移民澳大利亚,但她坚决地拒绝了。她说,在国外即使做的再好,精神上也找不到寄托,总有一种浮萍无根的感觉。我离不开培养我的学校,更断不了祖国这个根,回国之后我有一种很踏实的归属感。从求学到工作,十五年来,北科大见证了侯新梅从一名懵懂的学子成长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人生历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是在求学途中,还是在工作之后,只要自身自强不息,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脚踏实地,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任务,使自己每一天都过得都很充实,再回头时,那金灿灿的硕果一定会铺满来时的路。”侯新梅常说,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不要被一时的得失破坏自己的心态,导致自己的工作进度被耽误,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为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规划;相信自己的最初的梦想,要用尽全力把梦想变为现实。

她是千千万万个北科大因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个“平常”而实现自己梦想的追梦人中的一个,在侯新梅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北科大“求实鼎新崇尚实践”的校训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