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的引路人

2021-01-11
单位(作者):文法学院王怀毅

“这是本科生导师表,请大家选择自己心仪的本科生导师填好,周五之前发给我。”班长在班级微信群里圈了大家,补充了一句“按自己喜欢的方向选择”我滑过大家热烈的讨论,看到“张武军,知识产权方向”对知识产权颇感兴趣的我,就这样选择了导师——第七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张武军。导师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担任专利代理人,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人,高科技与知识产权仲裁员,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多项职务。他定期和我们交流学术知识,向我们介绍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方面的学科发展动态,跟我们分享最新实务动态和案例,让我们留意身边的知识产权案例进展情况。在他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关注知识产权新闻,留意身边知识产权案例的习惯。导师鼓励文科生与理工科学生多交流,参加理工科方向的创新创业项目。他经常说:“年轻人要敢想”我曾经也有一个科研梦,但是在不断地自我怀疑犹豫中,时间流逝了,机会也错过了。

4227dbc8878da5742441f494ed561cbe.jpg

有了导师,情况终于发生了转变。我了解到,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同学的文章成功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同学的成功又唤起了我的科研梦。在和导师的谈心中,他仿佛看穿了我心底的焦虑和怀疑,拍了拍我的肩膀,沉稳有力地说:“你好好去做,我相信你,不懂的来问就行。”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底,我觉得身体里仿佛有了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因为导师是知识产权方向,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成果转化。经过一番询问,正巧我的朋友胡潇翔有个项目。就这样,在导师的指引下,我开始和理工科学生合作研发项目。我们的项目是《室内LED灯光驱动有机光伏电池在温度传感装置中的应用》。做研究尽管很累很辛苦,但于我而言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小伙伴们相互打气,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突发状况和疑难问题。

在团队的努力下,项目终于研发成功,接下来就是申请专利了。同学们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对着专利申请文件一筹莫展。导师了解情况后,详细地给我们讲解怎样撰写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请求书等文件,帮助我们修改这些专利文件,并上报给国家知识产权局。有了导师的帮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本以为项目就此完结,却没想到几个月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来了审查意见通知书。文件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一大堆难懂的术语,同学们多次进行沟通回复,依旧没法通过。再多的努力似乎都没有用了,我们打算放弃了。得知我们的困境,导师与审查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沟通,指导我们如何答复审查意见。经过一番波折,专利终于授权了。令人难以置信,本科阶段,我竟然有了自己的专利。

2020年,我们的项目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srtp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一等奖,北京市化学竞赛二等奖,北京市互联网+三等奖。项目的成功让大家欣喜若狂,我们的努力获得了肯定。这些奖项的背后,离不开研究团队的努力,更离不开导师张武军的付出。如果没有他的指引,就没有项目的开始,如果没有他的坚持,也没有项目最终的成功。

导师积极鼓励我们直接参与他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沙龙,学科竞赛,让我们较早地接触科学研究工作,了解学科前沿,提高了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双一流大学”评估中,本科生发表论文是重要指标,导师鼓励我们发表高水平论文,我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连续在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由于科研成果突出,这位同学免试保送到中央财经大学。有了榜样的鼓舞,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和渴望。

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他点亮了我科研梦的火种,正是有了他的引导,我在科研路上才能不断成长,努力攀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