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问渠那得清如许——记留澳博士研究生蔡美峰

2022-04-13
单位(作者):薛福康

成长的道路是人民的汗水铺就

10月16日,悉尼新州大学的一座礼堂里,隆重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正在进行。

蔡美峰手捧着刚拿到的学位证书,思绪万千。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世:1943年,他刚来到世上3个月,以打渔为生的父亲便在一次出海时不幸淹死。母亲孤身一人拉扯4个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他一个江苏如东渔村的穷孩子怎么可能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上海交通大学呢?毕业后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读硕士,再后来又被选送到澳大利亚来留学。母亲积劳成疾,已过早地去世了。要是她能看到今天这一切,该有多快慰啊!蔡美峰心里很明白。自己的成长道路是许许多多工人农民用辛勤劳动的汗水铺就的。

我见到蔡美峰的时候,他已订好了11月6日回国的飞机票,这几天正在忙着为两篇要发表的论文作最后润色。我半开玩笑地问他:“不做几年博士后研究吗?”他很爽快地说:“做学问没个底。 我得赶快回去,把我研究的成果尽快在国内推广应用。”我说:“现在有的留学人员觉得国内研究条件不够理想,怕回国后不能发挥专长。你没有顾虑吗?”他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留学人员要向钱学森等老一辈归国科学家学习。当年新中国刚成立,条件比现在差不知多少倍,而他们在海外都已经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了,他们并没有因为祖国落后而却步。国家花了很大代价派我们出来,需要人才,我们学成归国效力,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早想过了,回国后无论工作顺利还是不顺利,重用还是不重用,我决不会后悔的。”

采矿系最辛苦的研究生

蔡美峰是搞采矿工程的。大学毕业后曾在金川铜矿工作过,因为摸不准地应力的分布情况,那里有些矿井建了12年仍不能投产,使国家遭受很大损失。地应力测量同时也是与土木建筑、水利、铁道等工程密切有关的学科。现在国内外虽然已有了一些地应力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但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科学依据不充分,测量误差可达几倍到十几倍。对于一个大型矿井来说,这种误差导致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浪费可在亿元之上。

他抵澳后,原本是要去悉尼附近的卧龙岗大学从事坑道支护技术的研究,那个项目经费充足,也比较容易出成果。而当时悉尼新州大学又有一个岩应力课题,是一个外国博士研究生准备了一年半后,认为没法搞而放弃的。这个项目的经费需逐年申请,没有保证。蔡美峰从国家需要出发,甘冒风险,选定这个难“啃”的课题来做自己的博士论文。

攻读博士当然得有导师,而原先提出这个课题的教授早就调走搞别的项目去了。蔡美峰只好另找了一位教授“靠挂”。以便向上呈的年度报告有人签宇。科研方面的事就只好由他自己一个人琢磨了。

他的研究不光要耗费脑力,还要耗费巨大的体力。试验需要200多块70多公斤重的岩石块,那都是他自己搅拌三合土,一块块脱坯烧制出来的。试验中,他每天要把岩石块从试验台上搬上搬下,要在一尺半高的试验台底部爬进爬出,劳动强度不低于建筑工地上的运料工。他就这样子干了几年。有时候一个人实在不行了,就把爱人拉去顶半边天。

研究有进展了,就想早点出成果。他常常是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采矿系有30多个外国研究生,系秘书总是说:“蔡,你是最辛苦的了。”有人劝他,做试验曲线时灵活点,少取几个值,这样可以画出一条漂亮的曲线。可是他从不取巧,始终坚持一板一眼,扎扎实实地干。试验中需要500个空心包体应力计,每个只能用一次:价值30澳元。学校说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买,眼看研究要停顿,他又只好先攻这个关,想办法改进应力计的结构,现在每只可使用6次。今年9月,他在澳大利亚一个隧道工程国际会议上介绍这种应力计,代表们起初都不相信,后来还是细细观察了实物才点头称是。

我问蔡美峰夫妇,在澳5年,游览过哪些地方?贤内助老张未开口先发笑。她说前4年就没有出过悉尼市。去年圣诞节,他们想,也快回国了,到首都堪培拉去参观一下吧。驱车4小时,来到堪培拉,才发现所有的参观点都关着门。没有办法,只好开着车转了转,名符其实的走马观花。老张自嘲地说:“真是做学问做傻了,玩也不会玩。”

然而功夫毕竟不负有心人,失之东隅者收之桑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十万字精装论文在世界上首次对几种主要的地应力测量技术和仪器在不同岩层条件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适用性作出了客观的、定量的评价,运用它所提供的修正系数,可使误差控制在50%以内。与以前的几倍、十几倍误差相比,它对降低工程建设投资,提高安全可靠程度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蔡美峰还在试验中设计出一种新的测试仪,工作性能明显优于国际上目前通用的几种主要的测试仪。

一呼百应的联谊会主席

蔡美峰在科研上这样埋头苦干、殚精竭虑,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搏动着一种绝不辜负人民重托,早日为国报效的冲动。我曾听他无意中说到,这些年虽然远离祖国,但他一直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收听国内新闻。这些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情令人信服地感到,祖国和人民始终在他心上。

蔡美峰不仅自己怀着这样一种高尚的目的勤奋地学习和钻研,他还关心更多的留学人员。老蔡的夫人常说他“成天泡在实验室里,回家就是吃饭睡觉”。实际上这5年来,他为组织留学生的各种活动,没有少花时间。悉尼几所大学有的相距几十公里,但只要提起“老蔡”,几百名公费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

他从1985年底到1988年初,当了两年多悉尼地区留学生联谊总会的主席。后来换届,他让贤了。但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热心。他说,每搞一次这样的活动,发通知、借场地、租音响、准备饮料食品、组织节目等等,总得忙腾两个星期。他每年约有两个月的时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如果说前几年的联谊会工作还可以用一个“忙”字来概括的话,那么去年“六·四”以后的工作就不是那么单纯了。在形势最紧张的一段时间里,蔡美峰及时在联谊会干部中提出“坚定信念,冷静观察、独立思考、不误学业”的要求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后来留学生中又出现了申请“难民居留”的现象。老蔡经常以自己的成长体会对周围的留学生做工作,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公派留学生绝不应该申请难民居留”,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机会,充分利用国外大学资料全、信息快、实验条件好的有利条件刻苦学习,学有成就,回国服务。”

蔡美峰以自己的正派、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团结了联谊会的一班人。现在老蔡要走了,大家很怀念以前的日子。那时候,他这位联谊会前任主席和现任主席老廖团结合作,带动一班人,着实为大家办了不少好事。每回,他们这一班人马忙一阵,就给远离祖国的留学人员带来一次欢聚的机会。回忆往事,真有许多美好的时光。

但是老蔡却说:“其实老廖能力比我强,他一定会干得比我好。”

(来源:《光明日报》1990年11月8日头版头条)

短评 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

留澳博士研究生蔡美峰的经历和事迹读来感人至深,它使读者从中看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

蔡美峰的成长道路,说来平凡而又不平凡。一个渔村的穷孩子,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又被选送出国留学,成为一个学有所成的科研人员,这中间洒下了他的多少汗水,又包含着多少人的支持和帮助啊!在他的身后,亲爱的祖国时时刻刻关怀着他。蔡美峰始终牢记着:他的成长道路,是许许多多工人农民用辛勤的劳动铺就的。因此,求学期间,他殚精竭虑、刻苦钻研;一旦学业完成,他便迫不及待地返回祖国,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

蔡美峰的事迹又一次证明: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德。建国初期,尽管国内条件比较差,不少已在国外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知识分子毅然归国效力。今天,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老一辈知识分子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也继承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仅在学业和事业上兢兢业业,奋发进取,而且对祖国、对人民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牢记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名利,默默奉献。这方面的动人事迹,应该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以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来源:《光明日报》1990年11月8日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