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年来,北京市坚持将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以首善标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今日起,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北京高校思政课建设典型经验系列报道”“优秀思政课教师典型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北京科技大学
搭建四大协同平台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要善用“大思政”。北京科技大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使命,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协同平台,整合育人资源,全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使北京科技大学新时代的思政课喜闻乐见、润物无声,不仅“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课程联合”,实现思政教育的课程协同
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逐步探索形成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虚拟实践“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模式,自主研发“精准扶贫”虚拟仿真项目改革,建成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社会实践、虚拟仿真等四类一流课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部门联合”,实现思政教育的组织协同
在实践中,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第二课堂推进“部门联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团委紧密合作,共同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连续8年策划开展“中国精神寻访”主题实践,总行程累计约63000多公里,绘制“中国精神足迹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与创新创业中心探索“思创融合”,联合成立“思创融合工作室”,开设“跟党学创业”选修课,将党史学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做有更深情怀、更广视野、更大格局、更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教辅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队伍协同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培训研修推进“教辅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协同。学校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探索形成思政课“教辅结合”模式,即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建课程协同小组,协同制定每学期教学计划,协同承担理论教学任务,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教学,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获国家和省部级思政类奖励22人次,7人获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及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校际合作”,实现思政教育的资源协同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联盟建设推进“校际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协同。

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盟助”和全国高校“数字马院”联盟,分别有310所和427所高校加盟。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数字马院建设研讨会,共享约500TB的课程资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家开展实践教学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搭建平台,有效发挥了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全国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颇丰。目前,在课程建设方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在教学研究方面,承担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个,北京市教工委重点项目1个,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个,校级教改面上项目8个,教材建设项目6个,课程建设项目17个,研究生发展基金项目7个。在教育教学获奖方面,近三年,学校表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类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此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学校成立“校、院、系所”多级党史宣讲团队,鼓励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录制慕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积极发声。

北京科技大学具有悠久的红色基因和大思政传统,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探索“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让“有意义”与“有意思”同向发力,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之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六要”标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原则,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几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首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确保师资队伍增“量”保“质”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全校之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建设。2017年至今,学院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含卓百博士后)33人、教授4人。学校严格执行公正严谨的招聘程序,以确保在增“量”的基础上保“质”。目前,思政课专任教师达到48人(含卓百博士后)。

在质量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共计10余人次入选国家“万人”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
加强政治学习,建立思政课教师特色培训体系
学校以“教职工学习日”等机制为依托,建立了“两层次一结合”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第一层次: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教师订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等报刊杂志,采购人民日报数据库,制作“时事简报”,明确学习要求;第二层次:依托每两周一次的“学习日”制度,专题深入学习研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问题和党中央最新重要精神,统一举办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测试。

“一结合”是指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与北航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相结合,组织教师学习北航校史和北航精神,将空天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特色获推广,授课教师先后两次受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航天精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北航经验”被人民网、求是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
教师培养上实行“因材施教”,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教师培养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教师专业特长和具体需求,实行“针对性服务”和“差异化培养”,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具体措施上,学校以内部培育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构建“北京市+学校+学院”的三级培训体系;持续推进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定期研判、研讨、研究思政课教学问题,将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评价作为教师日常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为入职3年内的青年教师配备一位“教学导师”,一对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近三年来,学校青年教师主持获批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北京高校本科优质课程1门,1人次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8人次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人数和级别在北京高校名列前茅。
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地科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和重点教学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有组织地科研”。
第一,围绕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北航思政课教师参与编写的《今日中国·走进中国共产党》系列丛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面向海内外发行,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并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第二,围绕重点教学主题进行理论攻关。学院先后编写出版本科生专题化教学改革丛书和研究生专题教学丛书两套共7本,基本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全部思政必修课。
第三,以学校、学院、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为指引,助力培育科研领军人才、“新世纪”人才、“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全国高校思政影响力人物,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实施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以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建设。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1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63篇,其中CSSCI论文91篇,比例居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首。
原文链接: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