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正式开幕。在这场全球盛事中,由广大青年人构成的冬奥志愿者团队是不可小觑的冬奥新势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冬奥会1.8万多名赛会志愿者中,有1.4万名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
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关注报道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内容,一万八千多名志愿者服务在冬奥会场内场外各个角落,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友爱与温暖。
在2月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也为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们点赞。
这几天,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志愿者“欢迎来中国”的热情感动落泪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我看到了特莎•莫德的视频。她说那的确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瞬间。她发自内心的深情讲述同样感染了我。我还注意到,莫德提到的那位志愿者还给她回信,祝愿她“在黄土地刷新成绩”,邀请她今后再来中国。大量中国网友纷纷给莫德留言,送出暖心祝福。
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已有很多这样传递温暖、友爱、团结的小故事。很多运动员说,他们非常享受和感谢在中国遇到的一切,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数一数会遇到多少志愿者微笑着向自己招手。让我们再次为这些志愿者点赞!为他们鼓掌!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似,本届冬奥会的赛会志愿者主要由大学生组成。1.8万余名赛会志愿者中,有1.4万名是北京高校的大学生。还有来自廊坊、天津、石家庄等地高校的大学生也会加入赛会志愿者队伍。
他们将分别服务于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和各类服务设施。据悉,本届冬奥会志愿者共分为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两类。前者主要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贵宾、媒体记者、观众等提供对外联络、竞赛运行、场馆运行等12类服务;后者则主要负责参与和承担城市运行保障工作。
据了解,这些服务冬奥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筛选出的佼佼者。多位入选赛会志愿者的学生表示,他们提交志愿者申请后,还需经过多轮由学校或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笔试、面试、口语测试、体能测试等选拔。通用培训期间,还要在线学习20多门课,并考取85分以上。有同学表示,部分考试并不简单,考题面广、题库庞大,需要重复学习两三遍,真正把知识记牢才能考及格。
对于部分特殊岗位上的志愿者,还会有更严格的要求。一位颁奖礼仪志愿者表示,她们的选拔标准非常严格:身高一般要求在一米七左右,身材匀称,肤色均匀,吐字清晰,能达到普通话标准水平。在培训中,还会对她们“站立”“微笑”时的姿态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连步幅都要控制在一分钟80步。而冬奥志愿者中难度最高的“雪童”,则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来担任。一群现在在北京读大学,曾是职业运动员的滑冰高手将在场上运动员休息的70秒内把比赛场地上的雪铲干净,这对他们的滑冰速度有很高要求。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几位首都高校大学生冬奥志愿者,通过青年志愿者的视角,了解冬奥故事,了解奋进中的青年一代。
孟令杰 北京科技大学
孟令杰,北京科技大学2020级本科生,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中心体育领域志愿者,她是驻地志愿者工作组卫生防疫组副组长。与孟令杰共同助力于这场盛会的还有她的父母,这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第一现场的不同岗位服务冬奥,属于这个家庭的特别版冬奥故事正在展开。
服务冬奥 一家三口齐上阵
她叫孟令杰。这个冬天,他们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冬奥会的第一现场,坚守在不同岗位,以小家奉献于国家,被网友亲切调侃说:“这家人能处!有事他们都上啊!”
对于在北京长大的的孟令杰来说,她自小就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时,她正在上小学,2008年8月8日,她眺望着鸟巢上方的绚丽烟火照亮整座城市,注视着奥运火炬在北京燃起熊熊火焰。那时仅有6岁的孟令杰对于奥运的理解还不深刻,要说这颗小小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还是主要源于她的父母。
孟令杰
孟令杰的父亲
孟令杰的母亲(右一)
2008年,孟令杰的父亲作为处理涉奥交通事故以及维系交通秩序的民警,母亲作为开幕式勤务保障民警坚守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线,时刻准备为这场历史意义重大的奥运盛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她的印象里,那年一连暑假的几个月,父母都没有陪伴在她的身边,“他们告诉我‘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小家的大事,爸爸妈妈是干大事去了’”孟令杰说道,所以在新闻上看到父亲的身影时,她在心中暗暗想成为像父母那样献于国家大事而发光发热的人。
在孟令杰初入大学之时,北京2022年冬奥会进入冲刺阶段,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极其珍贵可以圆梦的机会。志愿者报名通道开启后,她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报名,经过层层选拔与考核,她终于如愿加入冬奥会志愿者队伍。在此之前,她也一直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冬奥会志愿者做着准备。在建党百年MV拍摄、普法活动等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中,她始终践行着北科大“一直坚定、一点轻快”的志愿者精神。在2021年暑假,她以“筑梦冬奥青年作为行动”为主题开展了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带领团队倾听冬奥故事、感悟奥运精神、体味奥运魅力,用切实行动服务首都建设,逐步贴近冬奥。
志愿服务工作正式开展前一个月,驻地志愿者紧缺,得知这个消息后孟令杰第一时间主动站出来,选择调整为驻地志愿者。刚刚成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她,正在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第一项重要任务,也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请党放心,冬奥有我”的坚定誓言。虽然这会面临着更大风险,但她明白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也是父母对她教诲与期许。在得知她调到驻地工作后,孟令杰的父母在第一时间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嘱托她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一定要出色完成好工作,不辱使命,不负厚望。
经过前期的培训课程及出征仪式,她既拥有了专业知识技能的武装,又充满了蓄势待发的昂扬斗志。在这一刻她也终于能昂首挺胸与父母一同为助力这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力量。
正值新春佳节,本该团聚的一家三口此时正身处在冬奥赛事服务保障的各个岗位上,分处于不同岗位的他们度过着最特殊又最光荣的一个春节。除夕之夜,他们通过视频分享着彼此的年夜饭,诉说着过年的喜悦与思念,这个不曾相聚但却因为共同肩负的责任而朝同一个目标齐心努力的春节,显得愈加珍贵而耀眼,他们一家三口的心也因为冬奥而更加紧紧相连。
对于孟令杰来说,现在的她是真正在与父母并肩作战,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与热;她也明白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父母对她所说的“干大事”的含义,做好本职工作、不畏艰难、积极奉献就是在为大事献力。此时此刻,孟令杰与父母共享这份荣耀,这个小家与国家共享这份荣耀。冬奥赛事正在持续推进,属于这个三口之家的冬奥故事也还在续写,他们仍坚守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生动诠释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严嘉琪 中央财经大学
严嘉琪,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大三学生,来自新疆昌吉。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他是首都机场礼宾服务岗位的一名志愿者。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奥运火炬手,如今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从奥运火炬手到冬奥志愿者,这段精神传承的故事足以令人感动。
努力实现火炬手父亲的遗愿
如果你有一位传递过奥运圣火的父亲,那么你一定很自豪,并且对奥林匹克精神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大三学生严嘉琪就是这样一个从小被奥运精神所感染的年轻人。虽然他的父亲已经因病故去,但严嘉琪相信自己可以接过父亲留下的接力棒。从奥运火炬手到冬奥志愿者,这段精神传承的故事足以令人感动。
严嘉琪来自新疆昌吉,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他是首都机场礼宾服务岗位的一名志愿者。在校期间,严嘉琪一直是同学们心中的励志榜样,患有先天性左桡骨脱臼的他,从未被生活的重压打倒过。先天疾病致使他的左臂畸形,比右臂短了十几厘米,且无法过度用力,因而一些在别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他可能要用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做到。也正是如此,严嘉琪不断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品质,成为了一个特别要强的人。
严嘉琪(左二)积极参加学校迎冬奥青春跑活动
“因为我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有些东西很难做得跟大家一样好。但是我知道,很多事情只要我努力去做,一定也可以做得不错。”严嘉琪说。平日里,他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曾先后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全面发展一等奖学金、学术科研单项奖学金和组织管理单项奖学金等荣誉。星火“云支教”志愿活动中有他认真备课的身影,校园活动中也有他忙碌奔波的身影。他常说,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而是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而对于参与冬奥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严嘉琪也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严嘉琪的父亲曾作为火炬手参加了奥运圣火传递,那时还在读小学的严嘉琪与奥运会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父亲总说,能服务国家的事就是好事,如果你将来能有机会像那些奥运会志愿者一样,为国家的奥运事业增光添彩该有多好。”严嘉琪把父亲的这段教诲铭记于心,也时刻以父亲为标杆要求自己。他的父亲是一名水利高级工程师,长期扎根于新疆南部地区,为当地脱贫攻坚事业无私奉献,备受群众爱戴。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在2020年7月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离世,这给了年轻的严嘉琪沉重的打击,不过也让他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做一个传递温暖的人,能更多地帮助到别人。
严嘉琪(右上)带领伙伴们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位和奥运有着紧密关联的年轻人将在志愿服务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严嘉琪说:“作为首都机场礼宾岗位的志愿者,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合礼宾工作人员完成贵宾接待,并负责协调现场相关车辆,检查行李等任务。这些任务十分重要,我将尽全力守好国门第一关,并向世界来宾展现中国青年的形象。”在培训过程中,严嘉琪从来都不曾懈怠,英语口语培训、防护服穿脱培训、线下实地勘测,每一次培训,严嘉琪都把它当作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从不肯漏掉一个细节。就这样,严嘉琪掌握了礼宾志愿服务的每一个流程。
严嘉琪(右一)参加礼宾志愿服务照片
“第一次上岗时心情非常激动,也十分紧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充足,无法完美完成相关工作;一方面也害怕自己防护服穿脱时出现差错,造成风险隐患,但所幸在上岗前学校和北京冬奥组委对我们进行了全面、充分的培训,第一次上岗也很完美的完成了相关的任务,展示了中财大志愿者的风采。”
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严嘉琪在第一次志愿服务后心情很激动。其实喜欢做志愿者的人,很享受那种帮助到他人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还有那种能以个人之小我融入家国之大我的幸福感。当然,严嘉琪还可以再加上一条,那就是实现父亲了的期望,成为一名奥运志愿者。“前线”岗位的压力不小,但从小就和命运抗争的严嘉琪一定会从容面对各种挑战。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们所在之处,就是国家需要之处,守好国门第一关,请党放心,冬奥有我!”
程子灏 中国地质大学
程子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目前服务于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业务领域,负责场馆志愿者的总体配岗、数据统计、防疫事务、激励保障、宣传表彰等工作,可以说是志愿者的志愿者。
讲好冬奥志愿者的故事
程子灏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一名大四学生,目前服务于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业务领域,“大家庭酒店是北京冬奥周期内运行时间最长、服务范围最广、服务对象规格最高的非竞赛场馆之一,正如其名,我们用专业的优质服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大家庭家人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彼此依靠的‘家人’。”谈及自己的岗位,程子灏充满自豪,“志愿者业务领域像是整个志愿者团队的大后方,负责场馆志愿者的总体配岗、数据统计、防疫事务、激励保障、宣传表彰等工作,可以说是志愿者的志愿者。”作为宣传组的负责人,如何做好场馆志愿者的“宣传员”、如何讲好冬奥志愿故事成为他每天面临的问题,在他眼中,宣传工作意义深远:“我们的志愿者小伙伴们真的都非常优秀,满怀赤诚,甘于奉献,为了心中共同的冰雪梦想,克服重重困难走到了今天,用文字记录平凡故事,用相机留下光影瞬间,这是我的工作,也是赋予我的责任。
这并不是程子灏首次接触志愿服务,他曾多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庆祝建国70周年大会观礼台旁有他坚守的身影,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有他匆忙的脚步,家乡基层防疫一线是他,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他。“志愿活动是我本科生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奉献和付出中,我收获了很多,而冬奥会志愿服务将为我大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冬奥志愿者报名启动后,程子灏第一时间报名,经历了招募、选拔、面试和培训等阶段,其中的不易难以言喻,他笑道:“备战冬奥的那段时期恰逢保研,当压力来袭,我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自我怀疑,但当真正穿好制服,持证上岗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1月31日,除夕当天,第2期“雪花之声”——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专刊(新春特刊)印发,这期涵盖新闻速递、冬奥日记、赛程预告、志愿相册、生日祝福等板块的小报迅速在场馆志愿者之间传阅,好评如潮。每期小报的推出都凝聚着程子灏和其他几位小伙伴的心血,从稿件撰写、要素采集到设计排版、图像处理,他们奔跑在各个岗位,尽心全力展现全体场馆志愿者的良好精神风貌。
除了制作专刊,定期推出的“雪花速递”系列视频也是外界了解志愿者日常工作的重要途径,1月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到访场馆志愿者之家,观看了当期“雪花速递”视频,视频中场馆各个岗位志愿者辛勤工作的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赫先生的赞许给程子灏和他的小伙伴们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他动情的说道:“大家的辛苦和付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在今后,我们将立足岗位,集思广益,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向世界展现首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打造大家庭酒店“金名片”,“双奥之城”风景线。”
全婧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全婧阳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融俄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同时,她也是北京(延庆)颁奖广场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之一,是驻地的一名组长。
为冬奥手写青春承诺书
“同学,麻烦报一下你的驻地编号”“师傅,我们在第一个口下车,车上还有四位同学,麻烦您停一下之后继续往前开”“大家抓紧时间吃饭,12:30做完安检大厅集合”“1月26日健康监测,请大家接龙”“没事,需要的话我也可以一起帮忙”……全婧阳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融俄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同时,她也是北京(延庆)颁奖广场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之一,是驻地的一名组长。
初次与同伴见面是第一次场馆踏勘,全婧阳协助团委老师组织同一场馆的志愿者前往踏勘,规划、通知、联络、出发、返程,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坦言自己不喜欢混乱,特别是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时,尽量不出纰漏,把大家都照顾周全。
北外前往颁奖广场一共有21人团队,分成了两组,“我们其实就没太区分了,我和另一位组长基本也是打配合”。在正式出发前,全婧阳协助老师组织了线下交流会、保障物资的发放,并与老师一同前往驻地踏勘。正式入驻后,组长的工作十分琐碎,包括一日三餐、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物资发放各类通知,“第一天早上想睡懒觉,没敢睡,就怕早上错过通知或者紧急任务;晚上其实安排了学习计划,也没敢真的远离电子设备”。为了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以及避免意外,每次出发离开都再三清点人数,“尽量让大家集体行动,特别是大家都是初来乍到,跟大部队在一起总会安心一些”。
志愿者在驻地与场馆间乘坐班车通勤,全婧阳经常承担车长的任务;为了不给同学们增加麻烦,她通常选择逐个座位询问完成乘车登记;每次上车下车,基本都等在最后一个。今晚返程时,车上坐满了,她主动下车等下一班,“总不能让已经坐下的同学再下车,下一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让大家先尽快回去”。面对大家的反馈,如宿舍设施、餐饮需求、组织建议,她耐心地在老师与同学们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同时她也不断换位思考,怎样的组织方式能让大家更加方便、舒适。在各个场合,全婧阳都展现出组织者的责任担当,只要有需要,都主动站出来,“既然学校选派了我作为组长,就是对我的一份信任,也是一份嘱托,我一定要把我们的同学都照顾好,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负责负责再负责,把每件事情都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她调侃说“大家的安心就是我的放心”。
1月24日第一天上岗,手持乘车表的全婧阳
全婧阳还加入了团队宣传小组。“固化成果、宣传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努力讲好团队故事、驻地故事、场馆故事、北外故事、中国冬奥志愿者故事。”她与同伴一起确定了宣传工作思路与框架,在团队里拉起了运转机制,拍照片拍视频、写文稿写新闻、排版、剪辑,她时常主动询问大家哪里有需要帮助,“哪里需要到哪里”。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她也在驻地党支部中,在支部组织下,全婧阳手写了《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青春承诺书》,在驻地展板展出。
1月26日手写《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青春承诺书》
北京颁奖广场是非竞赛场馆,在赛时将连续14天、为52个项目的冬奥健儿颁发奖牌,并通过系列演出活动展示中国文化、烘托现场气氛,为冬奥健儿打造难忘的高光时刻。赛时,媒体运行领域的同学将为来到颁奖广场的各类媒体提供服务,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正常运转。正式上岗的这几日,全婧阳的日常非常充实。“这几天主要是培训和岗位演练,跟着经理和大家一起学习、调整,为赛时工作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全婧阳也在努力感知、复盘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她还分享了最感动的时刻和最大的期待:“我相信在赛时,我们一定也能够在这里守护并见证五星红旗的升起,这也是我这个新年最大的愿望。”
在赛会开始前,全婧阳就已经有了多元的“冬奥体验”。冬奥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要经过漫长的培训周期,全婧阳总计完成了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的23门在线培训课程,校内组织的各类通用培训、讲座与校园活动;作为媒体运行领域的志愿者,全婧阳还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比如主动阅读体育新闻、了解赛事新闻运行、学习材料提高媒体素养,并努力提升外语水平。在学生工作中,作为校学生会执行主席,全婧阳参与到许多活动的筹办中,例如以冬奥为主题的“三走”趣味运动会、与北体大合作的“冬奥进校园”活动等,“希望在校园里营造更浓厚的冬奥氛围,尽量以同学们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在等待入驻的时间里,她主动地协助校内工作,“平均每天和不同的老师说一句’有事儿叫我’”,参与学校出征仪式的筹备与排演,打包给志愿者家长的感谢信与礼物,加入冬奥学生干部专班,“闲不住,反正就去工作场地’游荡’,总会有事情要做的,没事儿就随时待命。”
1月17日,全婧阳在出征仪式排演现场
“生逢盛世恰逢其时,作为首都青年,能够为祖国争光,为冬奥添彩,是很宝贵的机会,也是很光荣的一件事”。志愿工作对于全婧阳而言并不是第一次。新冠疫情爆发时,她就在抗疫志愿者团体担任负责人,持续工作到4月武汉“解封”,期间与团队筹集物资四十余批,一共帮助到湖北疫区上百个机构团体。“这一段经历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让我尝到了志愿服务的’甜头’,那种自我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我同时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再微小,也可以去完成一些事情,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并坚持投入。”在北外80周年校庆的筹备中,她是第一批加入校庆办公室的学生志愿者,工作周期长达近一年。在学生会权益工作中,她也以志愿服务的心态去投入,努力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维护权益,“有一次有幸与杨丹校长一起用餐时,校长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最低层次的收获是回报,最高层次的收获是给予。我可能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但这已经成为我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
李孟 北京建筑大学
李孟,北京建筑大学的一名博士,他积极参与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在北京冬奥测试赛中,李孟担任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赛事志愿者。冬奥会中,李孟的志愿服务岗位在运动员坐席入口,负责运动员坐席的人员通行管理。作为一名博士,他同样参与了服务冬奥的科研工作。
“宝藏”博士以科研精神服务冬奥
2021年10月,冬奥测试赛结束的时候,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李孟和运动员告别时说“See you next year!”,约定来年再见,如今冬奥如约而至,他也回到了这一方心心念念的舞台上。
在北京冬奥测试赛中,李孟担任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站赛事志愿者。清晨出发,星夜返回,他和16个小伙伴儿肩负着整个场馆内部工作人员和近400名国内外运动员的通行控制任务,保证整个赛事在闭环条件下顺利完成,深感使命重大,责任在肩。
李孟的岗位在运动员坐席入口,负责运动员坐席的人员通行管理,查验所有进入运动员活动区域的人员证件,保证运动员活动区域的封闭性。每天会有三百多名国内外运动员会从我的岗位通行到坐席观看训练和比赛,除了完成规定任务,他向运动员们介绍中国、介绍青年志愿们的生活。他知道自己不再代表个人,一言一行将决定着面前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于是他以更加饱满的状态进入工作,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尽办法,耐心周到地解决问题。
再次回到首都体育馆,李孟迅速进入了状态。作为志愿服务的“过来人”,他将自己在测试赛时的经验结合培训传授给新入场志愿者,带领志愿者们对场地进行踏勘,了解每一个管控点位的查验规则,主动了解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及交接换场,同时集思广益,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管控规则更加完善。最终,志愿者们全部通过领域主管设置的考核,确保所有人对所有的岗位了如指掌,每个人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担当重任。
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李孟是一名志愿者,而作为一名博士,他同样参与了服务冬奥的科研工作。
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除了永久性建筑,还装配大量的临时看台、临时卫生间、临时用房等,为冬奥会赛事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正在陆续投入使用的临时设施由北京建筑大学科研团队参与设计研发,李孟就是团队中的一员。
团队为临时设施加入了智能化系统,不仅坚固安全,而且还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李孟所在的团队冬奥临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的软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实现了临时设施结构人群荷载的快速识别、结构安全智能预警、故障引发的突发异常事件识别和预警,运行趋势预测和故障预警等问题,能够实现在严寒条件下临时设施结构的健康监测功能。目能够实现高精度、低功耗协同监测,尤其是在此次冬奥的零下40度高寒条件下可以实现抗低温实时信号采集、传输、计算功能,可以实现多赛区实时远程监测。
团队根据项目预期目标,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后,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对智能诊断软件进行开发并改进,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全部硬件搭建与系统整体调试、软件调试。目前已经在延庆及张家口赛区投入使用,并由团队人员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不做一次志愿者,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爱国”是李孟此次冬奥之行最大的感受。在服务现场,他亲眼见证了运动员们为国家而战的热血,与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冰场内运动员的激烈角逐,看台上运动员对各自国家参赛队员的紧张与呐喊,起跑、滑行、超越、冲刺,每一次跌宕起伏的过程都牵动着现场所有人的心。
作为一名首都大学生,能够为北京“双奥之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亲身参与其中,李孟倍感荣幸。对他而言,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在赛事第一线为运动员服务,同时又能为“科技冬奥”项目助力,在紧张的科研与志愿工作的进行中逐渐感受到责任的重大与使命的光荣,这个“冬奥之年”过得充实而又意义。临近冲刺阶段,志愿者们仍然在紧锣密鼓不断加强学习,为全力以赴完成好冬奥志愿服务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青春、担当、成长的志愿者,每一个惊艳世界的精彩瞬间背后,都有许多人默默的、细致的努力。台前与幕后,赛场与场外,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冰雪的梦在绽放。
在服务冬奥中砥砺家国情怀,在时代的广阔舞台施展才华,在冰雪中让中国青年的风采温暖全世界。理解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意义,会激励年轻人将青春梦和冬奥梦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原文链接: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