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安青网:高考专业选择的几大误区

2012-06-08
单位(作者):佚名

一、对学校望“名”生义

中国医科大学(隶属于辽宁省;办学地址在沈阳市)、中国计量学院(隶属于浙江省,办学地址在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隶属于是浙江省,办学地址在杭州市)、中国音乐学院(隶属于是北京市,办学地址在北京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学地点在安徽合肥),中国药科大学(校址在江苏的南京),中国海洋大学(办学地址在山东青岛),中国地质大学(总部在武汉),中国矿业大学(总部在徐州),都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尤其是中国科技大学是国内一流大学,但外省市有的考生却不一定清楚。

三是心存偏见。以为校名有着“地质”、“矿业”、“石油”、“农业”、“林业”、“师范”等字样的学校,就以为是艰苦的、不好的专业,或认为社会地位低,或认为就业出路不佳,其实这些学校办学层次都较高,也有不少国家级的好专业,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很高,许多师范类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

还有对华东理工大学与东华理工大学的误读,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校址在上海;而东华理工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一般本科大学,学校地址是在江西的抚州。

避免对高校望“名”生义的最好办法,不用多做解释,就是认真研读各个高校的招生章程。

一是“理”、“工”不分。许多人把理科、工科混为一谈。应该说,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也存在着区别。

工科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工程师的摇篮,是科研和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专业如:计算机、通讯工程、土木建筑、公路桥梁、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与信息、热能核能、材料、仪器仪表、环境工程、制药、航空航天、冶金、石油化工等,专业名称上多带有“技术”、“工程”等字。学生毕业时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又如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其实是两个相互配合的专业,通俗地说,一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是解决问题。环境科学偏理科,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三个方向,主要是发现和探究环境问题,这个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实验室的比较多,环境科学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走科研的方向。而环境工程就是解决环境科学所发现的问题,环境工程属工科,就业方向有环境工程技术等。

二是不了解专业培养方向。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应用性新兴专业。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很多,但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与该校的办学历史渊源和专业特色有关,考生如能了解各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和培养方向,在填报志愿时就能随心所愿。

再如:许多高校都开设材料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办学定位的不同,其发展方向有差异,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与航天有关,既有金属材料,还有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则更强调在金属材料上,因为其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丝绸材料,因为它是由浙江丝绸工学院发展而来。

最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年某考生选择“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专业这几年就业率较好),该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和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该考生报考的是北京科技大学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校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该校的这个专业实际上就是该校过去的锅炉专业。虽然锅炉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但该考生对此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厌学,且由于该校是工科院校,专业面很窄,转系、转专业均不可能,他为此后悔不已。

四是对高校新增专业的误解,仅仅通过专业名录来考虑专业。现在,随着人才与市场的挂钩,一些新专业也应运而生,其专业名称也很有吸引力。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很多学生和家长,仅仅是拿着一本学校专业的名录,就想当然地对着那些专业名词望文生义,根据感觉来选择专业,这是所有选择专业的方法中最糟的一个。你至少需要知道:

这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什么,专业课程是什么,选修课程是什么?

这一专业毕业后大都从事何种工作,就业率如何,起薪是多少,有哪些入职要求?

这一专业在哪方面存在问题、限制和困难,有哪些自己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城市管理”是做什么的?城管人员在街头收缴无证商贩货品的场面想必大家都会见过一点儿,难道“城市管理”就是为这一特定系统输送人才的吗?事实上,看一下这个专业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就业去向就知道,他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成为未来公共事务决策和运营管理的专业人士,不一定局限于“城管部门”,甚至并不特定局限在政府部门。如果说“城市管理”还算一门管理学的话,与之形似的“城市规划”则是另一回事,大多数这类专业要学习一大堆建筑类课程,更侧重于建筑物的规划,偏于建筑类的课程较多。考生还可以搜索到一种专业叫做“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更要学习包括地质学、地图学遥感应用等科目,似乎更偏重于地理科学。

五是传统偏见和歧视心理作怪。例如,一说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与高级木匠相提并论,殊不知该专业培养具备木材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及木材科学与加工技术、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材料科学基础、国际木业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从事木材加工、家具设计制造和室内装饰工程、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管理、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木业贸易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在是很吃香的专业。

那么,如何避免选专业时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呢?最重要的是必须详细了解欲报考专业的内涵,即: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与升学以及研究领域、师资队伍、科研特色等等。

其一,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这样可增强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好、学深、学业有成。

其三,可避免或减少凭想当然、望名生义就报志愿所带来的后悔与无奈。

三、迷信就业排行榜

第一,现在有不少考生及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以考上大学为最终目的,所以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考虑较多的是学校知名度,与当时社会的热门专业,而较少思考学校和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较少思考专业的就业发展趋势,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岗位。如果盲目选报,必然会在就业时,给自己择业的范围带来一定限制。

第三,根据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方式,高中生考取大学后,将来要转学、转专业可能性极小。一般来说,学生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专业,取得不同的学历,可以大致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将来就业的职业层次。

第五,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排行,不仅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不管哪种排行,就业率的统计并不能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地域流向、专业特点等,就业率只考察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就业质量,就业率也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此外,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也不宜作简单的比较。考生和家长要看懂就业率,而不应单纯迷信就业率。

另一方面,也并不是哪一类型的高校就业率高就代表着这一类专业的就业率都高,2011年还有一项“中国大学就业率排行榜”统计(前150所高校就业率),其中就业率高的前50所高校中,财经类和外语类的高校就有21所,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高校的财经类和外语类专业就业率都高。

还有相当一批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学生,有的期望值很高,并不想轻易就业;有的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暂时没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有的准备出国,结果造成这些高校就业率下降。

一是就业率低的这些专业,都是这些年招生数量较大,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这确实反映了这些年一些高校盲目上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招生规模,导致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供大于求,但不等于说这些专业不好,也不等于社会不需要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三是国务院在2002年就发文规定,毕业生可以暂缓两年毕业,这在政策上给学生的就业一个更长的时间选择范围,但也出现了待就业人数增多的情况。各种就业率的统计并不能体现这一人群的就业状况。

最后要告诫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了解就业率及排行榜仅仅是选择大学和专业的一个参考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性别、特长、志向等因素来考虑。

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不但考虑专业就业率和职业规划,也考虑毕业后根据所学专业选择相关职业的薪酬的高低,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不恰当的认识和误解也是要注意的。

选择高薪专业要量力而行。这个量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成本,二是经济成本。例如,精算师这个职业收入很高,但要学出来,念个本科只是基础,读上研究生才可够上门槛,还要考证书,还得多年实践历练。对大多数考生而言,即使你有这方面的潜力,但你的精力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

还有一些情况考生应该注意的有:薪酬较高的专业,工作岗位是否稳定、是否有发展潜力、当地物价水平是否较高、当地的人文环境是否较好等等。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常常有考生及家长会急切地讯问:“我想报考某某专业,请问该专业的就业率是多少”?“某某专业好不好就业”?“是不是冷门专业就是指就业不好的专业”?…..

一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

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选择专业,无论是对于考生的大学学习,还是长期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就业率反映的是某个专业所对应行业当下的人才需求,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率就较高;需求量小的专业,就业率就偏低。但并不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某所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就是好专业。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没有绝对的好专业和差专业,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某些考生的专业。如果选择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就业率高的专业,大学期间可能因为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无法完成相关学业。此外,专业选择虽然不是绝对地决定了考生毕业后的发展,但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考生仅选择就业率高的专业,而不顾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潜能,待到进入学校后再转专业,或毕业时通过研究生考试换专业,或工作后再换就业方向,更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得不偿失。

很多考生及家长把就业率高的专业与一份好的工作联系起来,但这两者之间能简单地划上等号吗?并非如此。

所以,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除了按狭义的就业率来判断一个专业未来就业的前景外,还应该开阔视野,灵活结合就业率和升学率来选择。特别是有一些想报考研究型大学的考生来说,更应该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因为它反映了考入该校后学生能继续深造的比率,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阶段可能对于某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较多,毕业后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从而使学生报考热情较高,产生了一批批“热门”专业。因为就业空额多,很多考生及家长就把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高等同起来。但是,根据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那些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有一些就是部分考生及家长认为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所以,要区别对待“热门”专业和就业率高的专业。

其次,“热门”专业是指报考热度高,而就业率却是毕业时才能统计。从上面的本科就业率排行我们也能发现,那些就业率偏高的专业在某些考生和家长的心里不是热门。如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由于毕业后工作地点较偏远,工作环境一般而较少考生报考,有的院校的此类专业还需要通过降分录取才能招满。

地质工程就业率高,并不是所有学校的地质工程都一样好就业,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是一样的好。

除了同一专业的学习方向不同而导致就业方向不同和就业率高低不同外,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的同一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低也会有所不同。某些院校的某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其学科下的专业由于实力雄厚,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动手能力较强,可能在就业时会比普通院校该专业的学生有优势。

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般情况,就业单位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能力,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名气。只是在此告诉考生,并不是一个专业就业率高,所有院校开设的该专业就业率却并不一定都高。因而,选择专业,还要参考自己报考的专业是不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等方面。(来源:安青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