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峰院士知道吗?是你们村的吗?”“知道啊,他就是我们村18组的,这两天村里大家都在说这事呢。”12月24日晚,我们在如东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辗转找到如东县栟茶镇兴镇村党支部书记蔡正海,他当即热心帮忙联系蔡美峰教授的侄子。这个淳朴的村落里,正因为走出了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充满喜庆氛围。
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3年院士增选结果,出生如东栟茶、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的蔡美峰,当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成为继黄先祥之后的第二名如东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之自豪的家乡人在网上发帖:如东的小孩有奋斗目标了!
难忘家乡养育之情,希望有机会回母校报恩
“前些天,看到你们市级媒体上报道海安县出了中科院院士,大家心里还有些不服气呢,我们如东栟茶也有人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样都是院士啊!”如东县栟茶镇党委书记张锋得知记者采访意图后,快言快语介绍说,蔡教授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对故乡感情依然很深,“前年他回来,我们都与他进行过沟通交流。这次蔡教授当选院士,我们也是第一时间致电向他表示了祝贺。 ”
张锋介绍说,“电话中,蔡教授一再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感谢,还说要回母校栟茶中学谢恩,感谢母校老师们的培育之恩。 ”
今年57岁的蔡建是蔡美峰大哥的儿子。蔡建告诉我们,他父亲一共兄弟姐妹4个,叔叔蔡美峰最小。“这里就是他的家,我们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蔡建说,之前叔叔并没跟他们提候选院士一事,他们一家人也不知道,当天在网上看到当选的消息后,就立即打电话过去祝贺了,“替叔叔感到高兴。他一辈子为祖国、为科研做贡献,也算是对他一个最大的安慰和激励。”他还透露,“叔叔最近可能会回老家。 ”
昨天,记者登录栟茶中学官网,在知名校友一栏中很快就查到蔡美峰教授的名字。作为学校62届校友,蔡美峰在网上留有寄语:母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是激励我不断进取、为国效力的强大动力,希望母校的同学们珍惜光荣历史,发扬优良校风,发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家中没灯就在月亮下看书,艰苦环境锤炼意志
1943年,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蔡美峰一出生就命运多舛。才3个月大时,打鱼为生的父亲就在一次出海时不幸离世,母亲孤身一人艰难地拉扯大4个孩子。
“虽然和叔叔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但父母经常要我以叔叔为榜样。 ”蔡建说,“听父亲讲,叔叔读小学时就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学习特别刻苦。当时我们家经济状况差,家中没灯,叔叔就在月亮下看书。初中毕业后,奶奶让他读师范,但他却考了栟茶中学。 ”
朱维华是蔡美峰在栟茶中学时的同窗。时隔50多年,但她对这位老同学的印象依然深刻,“尤其是高二以后,蔡美峰在数理化方面特别突出。那时试卷还是百分制,他每次起码考90分以上。 ”
正是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锤炼了蔡美峰的坚强意志。1962年,蔡美峰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步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一名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乃至出国留学,我都遇到了很多很好的指导老师,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给我很大帮助,对我从教风格的形成也影响颇深。 ”在蔡美峰记忆中,尽管当时中学老师还都只有大专学历,但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1968年,在“文革”动乱中,蔡美峰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下属部门,在湖北宜昌呆了近十年。“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学习吧,国家必将走向光明,学点东西对国家、对个人都没坏处。 ”就这样,蔡美峰从未停止过他那强烈的求知欲,从未放松过学习。“文革”结束,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由于信息闭塞,连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都很难看到。蔡美峰有个同事的同学恰好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给他寄了一份招生简章,他一考就考上了。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蔡美峰踏进了北京钢铁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这座科学知识的殿堂里,他又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而他在“文革”期间专心研习的力学知识也为他以后所从事的矿业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将他引入研究大门的,是中国岩石力学奠基人于学馥
2006年,如东县组织编撰《如东大观》,将蔡美峰纳入历史人物卷。县老促会副理事长沈伯华参与编写,当年对蔡美峰的采访给沈伯华留下深刻印象,“感觉他做学问、搞科研非常执著。 ”
正是这种执著精神,带领蔡美峰攀登了岩石力学研究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于学馥教授是将蔡美峰引入研究岩石力学工程大门的关键人物。于老是中国岩石力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轴变论”,是中国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专家。
对于恩师,蔡美峰至今难忘,“于先生带学生,以身作则。他自己不断探索、不断形成新的思想,要求学生也有独立思维的能力。先生还注重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他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带领我们去甘肃金川开展现场科研工作,使我在那里受到了锻炼。 ”
蔡美峰坦言,后来主持了很多大项目,但一切都是从金川开始起步的。
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蔡美峰传承了恩师的一贯风格。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对他周密思考、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留下深刻印象。
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他一生的追求
“如果不是新中国成立,我一个农村穷孩子怎么可能有机会上学?”徘徊于知识的海洋,蔡美峰把“报效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一生的追求。
1985年,蔡美峰被国家选派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留学并攻读博士学位。抵澳后,他原本是从事坑道支护技术的研究,那个项目经费充足,也比较容易出成果。
但是,当时悉尼有一个地应力课题,是一名外国博士准备了一年半后,认为没法完成而放弃的。这个项目的经费需逐年申请,没有保证。在国内时,蔡美峰就接触过这方面工作,当时因没有摸清地应力的分布规律,有些矿井建了10多年都不能投产。
蔡美峰深知地应力对采矿工程的极端重要性。从国家需要出发,他当即决定选择这个高风险课题研究。因为选择了一个大家都不愿“啃”的硬骨头,科研方面只有他一人孤军奋战。其间,他无心观赏国外旖旎风光,无暇游览当地名胜古迹,把时间看得比什么都重。为了早点出成果,他常常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
终于,经过近5年的努力,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认可。这为后来他在地应力测量领域取得国内外瞩目的突破性成果,提出以地应力为切入点的金属矿采矿优化理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年,蔡美峰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宣布接受所有中国留学生永久居留申请。对于当时发展还相对落后的祖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蔡美峰在拿到博士学位半个月后,毫不犹豫地收拾起回国的行囊。
那时,他急于把在国外研究的成果尽快在国内推广应用。回国后的第二个月,他即下到矿山寻找和落实科研项目。是奋斗的激情、理想的驱动,更是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让他紧紧扎根在北京科技大学这片学术土壤上,宁静治学。
以身立教、教书育人,是他引以为豪的终生岗位
作为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蔡美峰在专注科学研究的同时坚持教学工作,始终把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人才,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无论是在课堂、实验室,还是在实习和科研现场,他总是给学生讲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责任和道德。蔡美峰培养的博士李长洪,现已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他回忆:有一年,山东新城金矿主溜井跨了,井边上围满了工程技术人员,但谁也不敢靠前。蔡美峰到现场后,穿上工作服,带上安全帽,拿起手电筒,伏在井沿,仔细观察,为制定加固方案做准备,全然不顾自己安危。事隔10多年后,李长洪提起这件事,仍然动情地说:“蔡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乃至安危教给我们如何对待科研,如何对待工作。 ”
或许早在中学时代就受母校老师影响,蔡美峰任教几十年来,对承担的每一项教学任务,总是力争精益求精。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亲赴现场考察。在随后上岩石力学课时,蔡美峰就通过展示在汶川现场拍摄和收集的大量照片、资料,给学生讲解地应力和能量聚集诱发地震的机理、过程和伴随的各种破坏现象,非常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多年来,他培养和教育了20多届本科毕业生,指导的研究生有70多人获博士学位,50多人获硕士学位。他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本人也获得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多年从教生涯,蔡美峰悟出心得,“老师应该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亲密关系,你必须靠你的学识水平给学生提供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给他们树立人品等各方面的榜样,这样他们才会尊敬你。 ”
日期:2013年12月28日
来源:南通网
(责编: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