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31日电 2013年以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仍在继续,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从钢铁工业发展中起步,经历近六十年发展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秉承着“为钢铁工业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卓越技术贡献”的企业使命,自始至终将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中国铝业3.39-0.08-2.31%*ST鞍钢 2.89-0.07-2.36%科技创新作为撬动行业进步、企业发展的“杠杆”,努力向工程承包商和技术服务商转型。通过搭建平台、广泛合作、高起点研发、快速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中冶南方各项经营业绩稳居行业前列,形成了逆势飞扬、以科技引领市场的发展模式。
拓宽视野 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中冶南方于2009年成立技术研究院,集中一批技术骨干专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先后获批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钢铁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也获得国家认定。
2013年,中冶南方积极开展上述平台建设工作,建立了平台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了管理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平台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国家钢铁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了“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完成了网站建设,并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等开展了系列重大课题研发工作;中冶南方技术中心在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综合评分位列322,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第40位;博士后工作站内课题研发与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也进展顺利。
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共计7个。多层级、立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改善了中冶南方的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也使得中冶南方“核心技术开发”的科技创新思路不断深化。
与鞍钢、一重共同完成的“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整合资源 广泛寻求研发支持与合作
中冶南方拥有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占35%以上。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扩大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中冶南方积极争取政府和集团科技创新支持项目,近三年申请并获批各类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11个;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近三年主编国家标准7项,参编国家标准16项,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22项。
与此同时,中冶南方坚持以开放的姿态与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曾与武钢合作完成了冷轧硅钢成套设备国产化的研究开发,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了“流体实验室”、与重庆大学合作建设了“热工过程流动与传热研究实验室”等,逐步建立了以中冶南方为研发主体,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中冶南方研发目标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从而有效弥补了中冶南方在科研理论、方法、手段以及基础数据等方面的不足,实现合作各方优势互补,提升研发成效。
2013年,中冶南方联合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仪综所、湘钢、中铝中州分公司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所和生产企业组织研发课题“冶金工业系统能效监测评估及优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旨在为冶金工业节能减排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目前,该课题已得到国家“863计划”支持。
规范推进 完善研发全过程管理
为了提高研发效率,保证研发质量,中冶南方出台了《技术研究院研发项目过程管理办法》,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发管理流程,包括项目孵化、立项、实施、成果鉴定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设定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发布了研发项目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标准模板,推进研发项目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
与通常的研发流程不同的是,中冶南方在研发立项之前要求进行项目孵化,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与对比、明确研发目标和内容、提出有效的研发思路和方法,为研发立项提供重要指导和依据。
在研发项目实施阶段,中冶南方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研发项目的启动策划到成果出炉实行全过程管理,逐级明确责任人,并重点关注影响研发质量的关键任务和节点,组织专家进行阶段性评审,及时发现并纠偏各类问题,确保研发方向和质量。同时,严格要求对研发管理文档和技术文档进行编码并归档,为成果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相对完善和规范的研发管理制度、流程推进下,中冶南方每年的研发成果都超出预期,近两年完成研发项目共计36项,专利申报数量也快速递增,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持有的有效专利总量已达到1579件,尤其是近三年来,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仅2013年便达到472件。
创新思路 高起点实施科研开发
中冶南方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并举”的创新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并重视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大型平台技术等的研究开发。近两年开发的新型并罐无料钟炉顶、三并罐无料钟炉顶、1000m3级串罐无料钟炉顶等系列成套设备,打破了多年来国外的技术垄断;新型转底炉工艺及设备研发成果,使中冶南方在该技术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
通过科技创新,中冶南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改制成立至今,中冶南方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科技奖4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含钒页岩高效提取在线循环资源化新技术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前,中冶南方瞄准世界钢铁生产能效优化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现状,结合我国的发展需求与工程应用特点,提炼出了关键性、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并据此陆续启动了13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这些研发成果的出炉将极大的促进钢铁生产能效优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中冶南方在上述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对接市场 快速推进研发成果转化
中冶南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围绕企业经营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发,使得研发课题在立项阶段就具备了良好的成果转化条件。依托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快速的成果转化机制,中冶南方建成投产了世界上最大炉容的5800m3高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内最大的320t转炉,100多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或世界先进水平的冷轧生产机组应用于国内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一批具有鲜明特点和优势、居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工艺技术得以应用。如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技术、IDE渣处理技术、顶燃式热风炉、RH真空处理工艺和装备技术、机械搅拌法铁水脱硫技术、盐酸再生技术、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低热值高炉煤气发电技术、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工艺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与生态填埋技术、氨法烧结烟气脱硫及硫胺制备技术、烧结余热发电技术、高效提钒及其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不锈钢炉渣处理工艺技术等。
近两年,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号召,依托“国家钢铁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南方在冶金企业能源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转化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运用自主研发的“加热炉运营专家系统”,实现了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针对多年来高炉出铁口及摆动流嘴处的烟气捕集效果不佳,对工人作业环境、生产工艺乃至厂区大气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危害这一顽疾,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高炉出铁场烟气捕集系统”,在武钢8#高炉和宣钢2#高炉成功应用,改善了操作工人作业环境和局部大气环境质量,实现通风系统高能效运行,降低通风系统运行能耗的目的。
立体化的平台、开放的姿态、完善的管理、前瞻性的理念以及快速对接市场的机制和能力,使得中冶南方科技创新的道路越走越宽,也正基于此,在钢铁冶金市场尚未转暖的大环境下,中冶南方依然能够以技术引领市场,打开局面,迎接属于自己的明媚的发展前景。
相关链接:凤凰网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331/12019853_0.shtml
网易财经 http://money.163.com/14/0331/16/9OM7DAMI00254TI5.html
人民网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2014/0331/c70846-24784940.html
搜狐财经http://stock.sohu.com/20140331/n397507422.shtml
日期:2014年3月31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王菁)